第六百六十九 疾风劲草(一)

作者:雁九 加入书签推荐本书

倒是庞天青道:“万事皆有度。马市总是要开的,开上几处,控制额度,蒙古地界何等广阔,牛马无数,也不是一年两年就吃得净的。边军亦不是练不出的。”

沈瑞倒也认可,说这贸易逆差就是给寿哥提个醒,不要将敞开了边贸当是一本万利的法宝。

“确如庞兄所说。且此事,还要有懂边贸如杨一清杨大人那般的老大人坐镇才妥当。”沈瑞道。

杨一清曾因拒绝投靠刘瑾而被刘瑾诬陷。

在沈瑞前世的历史上这段时间他是致仕了的,直到安化王叛乱后被再次启用。

而这一世,杨一清虽被诬陷,却只是罚米三百石,乞骸骨的折子被寿哥驳回,如今还在右都御史任上,在才宽死后再次总制三镇军务。

寿哥对杨一清的印象一向极好,杨一清请旨修建边疆防御时,户部拨不出银子来,寿哥还动了内帑。

听得沈瑞之言,他满意的点头道:“不错,确是得杨一清坐镇才好。”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提到了杨一清,寿哥摸了摸下巴,忽然问沈瑞道:“杨一清最近上了折子,奏请商议重开‘开中法’,招徕陇右、关西民以屯边。朝中也有附议的。你在登州屯田做得也不错,听说也让张会在辽东屯田了,你如何看?”

所谓“开中法”就是让商人运粮到边关换取盐引。

盐引谁都想要,但长途运输耗费巨大,商人逐利,便想出一招来,在边关就地雇人垦地种粮,收获之后换取盐引,此种屯田被称为商屯。

但渐渐的,盐引越开越多,兼之宗室、外戚、权宦纷纷讨要盐引,商人们往往没法第一时间用盐引兑换到食盐,只好“侯支”。

这一侯不知道侯到什么时候去。

据说正统年间两淮度转运使司就曾奏,“有永乐中侯支,到今祖父子孙相代,尚不能得……”

而另一方面,商屯大兴,当地粮价自然下跌,如果仍按照原来比例兑换盐引,当地官府、军队也觉吃亏,十分不满。

到了弘治五年,户部尚书叶淇应两淮盐商所请,改革了“开中法”,盐商不必再屯粮于边关,而是向产盐地都转运使司缴纳高于边关粮价的银两,即可换盐引。

如此一来,商屯迅速瓦解,边军的粮饷再次成为问题。

今年二月里,杨一清的折子递上来时,瞬间就成了朝野议论的热门话题。

沈瑞回京后在杨廷和、王华处都听过此事。

而这两位阁老对此都持否定态度——因为盐引泛滥更是大明之祸!

沈瑞是倾向于商屯的,只是先前不好多说,不单是师公、岳父的态度。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