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三章 用人是门大学问

作者:缘分0 加入书签推荐本书

所以他拍的片子,多宏大华丽,但在爱情等很多方面就有所不如,不够细腻,也不容易体现人物,所以不容易造星。

相比之下,董梓欣更加细腻,还有些少女情怀。她拍爱情片不错,她的镜头多舒缓,节奏相对较慢,对人物的挖掘比较出色,拍摄时也多中近景和特写。

所以她适合获奖片,文艺片,爱情片,又或者其他商业背景下的人文电影。

容大升则又不同,这哥们导演系毕业,剪辑师出身,摄影擅长,剧本一塌糊涂,所以他拍片子的时候,剪辑特别凌厉,变化很快,恨不得一秒钟刷刷刷十几个镜头,导致拍摄成本也高,剪辑费功,典型的商业大制作模式,其实还是有一定的培养潜力的,只要他性子再收一些。

所以这货还是比较适合无脑商业大制作的。

许涵则比较怪异。

这哥们是北野武的粉丝,所以学习了他老人家的某些做法。北野武特别擅长各种特殊视角的拍法,比如一部菊次郎的夏天,就有偷窥视角,酒杯视角,蜻蜓视角,轮毂视角等等。而许涵也是沿袭了这点,脑洞大开搞出很多怪异视角,甚至独创了鬼怪视角,即从鬼的视野角度去拍摄画面——一种扭曲的画面效果,别说,反响还挺好,许多人认为鬼看人的视野就应该不一样。

所以他适合拍摄鬼片和人物关系相对复杂的片子,多视角可以清楚阐释人物关系。就是老想玩创新不好——李闲云是很讨厌镜头创新的。

那是艺术层面的问题,但在李闲云看来不值。

卡梅隆为了一个泰坦尼克的标记而浪费几百万米金,在他看来就是不值的。

作为老板,追求的是商业化的极致性价比。

而作为导演,追求的是艺术上的完美呈现。

所以导演们说这个镜头拍出来效果会非常好的时候,老板们通常就会说:这个镜头再好,值得花几百万吗?能因为这个镜头,增加一千万票房吗?不能就没必要。

导演们也会牢骚:那每个镜头单算都不值得,电影终究是整体艺术,要考虑整体需求。

老板们就会说:电影制作也是商业运作整体需求的一环。

反正就是互相扯皮呗,看谁牛逼。

这时候导演出身的老板就遭人恨了:因为懂行,所以想法更多,决定权更大,大不了炒了你,老子自己上。

干脆不懂的也就放手了。

很多人也会拿卡梅隆举例。

但是抱歉,有卡梅隆那毛病的导演很多,能成功的却就他一个。

相比之下,李闲云还是更喜欢迈克尔贝,同样是商业片大导演,拍片不但不会超预算,还经常省预算。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