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两张脸,如果不仔细看,是发现不了这样细微变化的。但是通过眼神,目光穿透镜头、穿越时空,透过屏幕与我们的目光接触,我们就能感触到了。
幸好,导演没给特写。如果导演给特写,反而给吴龙真实的表现涂抹上表演的痕迹。因为特写,太过刻意地强调与暗示,会引起观众潜意识的警觉。
而没有特写,配合周围的场景,就完美地诠释了吴龙的神情。
比如火车来,背景一角可以看到冒烟的火车。配上坐山虎狠辣的眼神,大家马上就知道这个坐山虎要打火车的主意。一下子就拉出了观众的期待感。
在撤退时有一个镜头,坐山虎的手下被打死过半,他伤心地锤树。这一刻,他的眼神的凶悍更盛,但还涌出了自责与悔恨。
这样的镜头,在战争片里很多。但,几乎所有的表演,都只有后悔。
原本大将之风的,没了大将之风。就是说,那些演员为了演出后悔,把角色本来的人设丢了。
吴龙没有。坐山虎的本色还在,他的更凶悍,充分表达了悔恨,而不仅仅是后悔。
恨什么?
恨自己飘了,过于自信,以为鬼子不过如此。
也恨鬼子!
因为,归根结底恨鬼子才是最正确的!
如果只恨自己,就不会有更盛的凶悍。
再到第一场重点戏,他与铁道英雄队队长刘洪隔山相望时那个眼神。
比出场的凶悍,手下死后的悔恨,起了明显的变化。
我们可以看到,之前锤树时,凶悍更盛,说明他的自信未失,认为自己只是一时失手。
可看到救他们逃出包围的刘队长后,他的自信动摇了!
凶悍变弱,目光多了迷茫。
为什么?
因为如果不是刘队长出手相救,他的手下恐怕要全军覆没,只逃得出他自己一人。
他的悔恨经过冷却,清醒了。清醒后,因为思考,变得不自信,自然就迷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