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如何处置或安置刘阿蛮,还是朝中诸公费心吧。
虽然大唐对降将还不错,可看过《三国演义》的人,都应该记得魏延杀韩玄、投刘备,却被诸葛亮认为脑后有反骨之事吧?
演义当然不是史实,但人性的描写却颇令人沉思的。
诸葛亮与魏延无冤无仇,为什么要杀他?
而且,诸葛亮不过是区区谋士,还不可能做主。
柴令武的推测是,刘备对弑主之事憎恶,可又要表现出纳贤的风范,得罪人的事只能是谋士诸葛亮来干了。
压一压魏延的气焰,让他不要居功自傲。
这一点,诸葛亮知道,魏延也知道,否则之后魏延不会一直对诸葛亮心悦诚服。
朝中会如何安置刘阿蛮,无人知晓。
但太极宫接到河州的捷报,第一次陷入了沉默。
战而胜之,这很好;
胜而俘之,这更好;
斩获敌酋,这更好;
敌酋是慕容伏允之子,这不太好。
所有拥有“平章事”头衔的宰辅,都知道朝廷在暗暗准备粮草,在各方位布置军队,这突如其来的大胜,有可能激起慕容伏允的反弹,会破坏朝廷事先的布置。
级别略低的官员,却也知道,斩杀慕容伏允之子,可能会导致全面大战。
可是,大胜归来,不献俘太庙,则伤了大唐的军心。
唉,这柴令武,忒地为难人!
李世民在御座上沉吟了半天,见朝中诸官都没了主意,一咬牙:“照样夸功朱雀大街,照样献俘太庙!就算今年的谋划落空了,也不能寒了将士的心!最多,朕再找皇后借用内帑,不信灭不了吐谷浑!”
皇帝定下调子,事情就好办了。
百名府兵押解数百俘虏踏入朱雀大街时,长安城的百姓纷纷议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