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前沈钧推测说:“我军伏击,最希望的情况自然是金军意想不到;最可能的情况却是,金军早就做好了准备迎战伏兵。当然了,对于司马隆而言,硬碰硬难免折耗,最好的迎战方法是对我军施计诱吞、通过‘装作意想不到’来吃掉我军的这支奇兵,如此金军消耗最少,对战局影响也最轻……”
“是以伏击之策根本不该提……”听沈钧和致信反对,听弦点头正要推翻,飘云摇头挽回:“没什么不该提。策略既然提出了,那就可以用,只看怎么用。”
现在这一幕,是大家商议后的决定,听弦是故意沦陷的。
“沈钧推测得对,司马隆对伏兵必然采取诱吞、不会硬碰硬,因为他不想折耗、希望伏击的事件对全局影响小——司马隆不想要什么,我们偏要给他什么,金军怕影响大,影响就要这么大。”飘云如是说,“金军若有计诱吞,那就让他吃好了——被他吃进去,逼他吐出来。如此,伏兵即使不能起到伏击的作用,但能够诱使金军硬碰硬、引导着这边的战事升级,还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全局。”
飘云的意思是,听弦只要出现就有意义。不一定要致胜,“影响大”也可以。
“可是,如何‘硬碰硬’?怕只怕被他吃进去。再也吐出不来。”沈钧摇头。固然听弦这支兵马可以出现在那里突袭、金军也不可能放着他出没不管、最好的方法确实就是诱吞无疑……但熟读兵法深知穷寇勿迫的司马隆,必然是想有条不紊地各个击破,只会在听弦沦陷后轻柔地慢慢地把他耗死在阵中。硬碰硬不太可能,吐出来?怕早融化了。
便是此刻,眼前旌旗遮天,耳畔刀枪响彻,原和自己鱼贯而入闯入此中予以乱势的麾下们。皆已被蓦然形成的金军兵阵分割猝不及防,霎时四分五散杳无音讯。
一样井然有序。一样英勇善战,不同在于,身边战友们陡然尽数换成了敌人,辜听弦挥刀四砍。继续回忆飘云承接沈钧的话:“沦陷后慢慢耗死,主动权在金军;但何时沦陷、怎样沦陷,主动权在我军。”
金军可以诱吞,我军也可以诱导硬碰硬。
金军要的是辜听弦一往无前、遭遇凶险、被迫分离;盟军破解之法则是,听弦铤而走险,和其麾下在刚出击时有所保留、遇到金军兵阵故意不济、自发分离,待沦陷后反而有最大精力、从而爆发。“至于辜将军到底是真沦陷还是假沦陷,一开始哪能轻易辨识出来?”
终于金军兵阵环伺、围歼之势,听弦等人全被击散。自然要拼死反抗甚至搅乱,蓄积多时的战力在这时爆发,背水一战势如破竹。这种情况下金军哪可能不随之拼杀?如此硬碰硬和吐出来就都发生了和在发生,伏击的事件自然迅速升级。
和石硅一样,由听弦自己诱导出热血沸腾、破釜沉舟。不同在于,石硅正面受敌是抵御,要想热血需先示强,听弦背后偷袭是进攻。要想拼命需先示弱。
喜见辜听弦沦陷,众金兵无不鼓舞。然而此刻拄杖高处的司马隆,看辜听弦中计沦陷却并未掉以轻心。
司马隆是这样的一种人,不会因为看穿敌计反出一招并且成功了就沾沾自喜,而是会继续考虑:如果对方预先想到了我会看穿、会诱吞、并且针对诱吞将计就计?
事实上对司马隆来说,简单伏击不可怕,故意伏击才可怕——
如果宋匪知道他熟悉地形地势还伏击,有可能是万不得已要赌一把,宋匪想挑战他对地形的熟悉程度、希冀他有疏忽的地段,如此,伏击了、失败了、害辜听弦沦陷了,是完全说得通的。所以简单的伏击计尽管意义很小,宋匪未必不会采用,这也是辜听弦出现此地的合理性。
但关键在于,他司马隆不仅熟悉地形,而且还吃过类似的亏,今年八月,他曾在定西败于田若凝之手,便是“剪尾伏击”!
这样一来,宋匪就不可能是来挑战他对地形的熟知程度了,因为即使他对尾部地段存在疏忽,他都已经对剪尾伏击十年怕井绳!无论他对地形熟知到什么程度,他都必定做到了最大程度的戒备,所以百里飘云采取伏击岂止意义小,压根没意义!连“万不得已赌一把”的解释都站不住脚,那么辜听弦为什么还伏击?他出现的合理性在哪里?不合理!只能说明,伏击本身是带着目的的,是故意的。
如果是简单伏击,那么诱吞是对症下药,可如果是故意伏击,诱吞就是被宋匪计算在内的……
连简单伏击宋匪都需要考虑金军会否防备,如果是故意伏击了,更加会考虑到金军会否防备,既然考虑到了,却为何还是被诱吞了?
“如果是简单伏击,辜听弦此刻中计沦陷倒是没问题,可能田若凝战事太久远,宋匪印象并不深刻,计算也不全面,我的计谋是真的成功了,到此为止了,但这是辜听弦一人也便算了,百里飘云等人比林阡还了解我,素来他们机智亦不轻敌,会知道我曾败于田若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