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不将十三岁以下登记的原因太现实,他们还没有成人,并且八岁以下的孩子夭折率其实比想象中更严重一些。再则登记户册这种事情,每干一次需要动用的流程复杂到简直超乎想象,国家体制受限的前提下不可能每年更新一次。
原国登记容易的原因太现实,新生婴儿的诞生关乎到国家扶助,成长到一定的年轻还有土地分,没有人去家中登记,家中的父母长辈就该自己去官府进行登记了。
一个家庭看上去不多,芸芸众生加起来的数量可就太多了,纯以互相扶持……或利用的关系看来,每一颗钉子都有它的作用,记录在户册上就代表能给国家带来什么,看似智瑶制定的扶助政策会亏,一名婴儿成长起来具有劳动能力,一生交的税又该是有多少呢。
而那还只是交税,他们还能变成兵源,乃至于在某方面享有成就。
人多的好处是什么?就是基数足够大,很小概率变成更大的概率。
如果原国后代子孙观测智瑶的教育事业,别去搞读书钻书里研究先人讲那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往数、理、化、工的方向进展下去,谁说工业时代不能在诸夏率先来临?
这个也是智瑶已经在做的事情。
之前不做,无非就是智瑶被太多事情耽搁,一个个诸侯国被灭掉,完成“一天下”基本成为定局,有更多的时间可以让智瑶做其它的事情了而已。
“举国动员?我可以动员出两百万大军,可是压根没有那个必要啊。”智瑶可想着要将日子过下去。
举国动员这种行动,每玩一次都会损耗庞大的国力,对未来造成的影响绝非是一点半点,但凡不到必要的时刻,有理智的决策层都不会付之行动。
“还是不能小觑楚国!”智瑶合上了册子。
楚国能够集结出五十万大军,尤其看情报在武备上能够进行供应,仅从这一点来看就显得极其不简单。
很多年之后,秦国也动员了五十万的部队,他们就办不到让所有参战人员拥有正儿八经的武器,好多秦人拿着农具就上战场了。
智瑶听到了脚步声,抬头看向了门的方向。
来人是台狐,到门外发现智瑶在注视,先行了一礼才步入殿内。
“大王,赵逆送来书信。”台狐说着将手里的羊皮卷轴进行展示。
赵君?赵母恤。
周王室还在的时候没有给赵母恤封爵,赵氏窃取了代国,说白了就是没有得到任何的承认。
而赵氏以前是晋国的家族,智氏获得周天子封爵之后灭掉晋国,后来赵母恤一再跟原国作对,台狐称赵母恤一句赵逆是应有之意。
如果原国承认赵氏代国,毕竟是君臣有别,台狐说什么也不敢那么称呼,信息也该说是送来国书。
智瑶没有过问赵氏那边来的人在哪,同时没有马上翻开羊皮卷轴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