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是弘治皇上写的,所书的内容,除了训戒自己,让自己不要在天津卫沉溺于玩乐之外,就是让自己亲君子,远小人,多多听从那些东宫讲师的教诲等等。
整篇信件的大半部分,几乎都是此类言语,直到信件临到末尾,弘治皇上才在信中微微回应了一句朱厚照所送来奏章的事情。
关于调派边军入天津卫一事,弘治皇上在信中说,此事牵扯重大,且没有先例,让朱厚照放弃这个念头,转作他想。
要知道边军不同于他处卫所,那是守国门保社稷的存在,国家命脉的重中之重,岂能因一点小事,就将边军调入内陆。
而且大同作为大明的九关之一,更是直面鞑靼的剑锋所在,将大同守军调走,所缺的兵源从何处补充。
就算大同兵源能补充之后,且不说这些新到的兵丁能否立刻适应的问题,就说这些新调去大同兵丁的来源之地,会不会因为这些兵丁的调走,而又产生一连串其他的问题?
通篇信件,弘治皇上对于大同调兵一事,并没有直接用一句否定来回复朱厚照,而是简略地解释了一下,即算是解释,也算是教授。
朱厚照看到这里,心中也明白,弘治皇上所言也不无道理,而自己之前,一心想从大同调兵的念头,也有些考虑不够周全。
看完此处内容的朱厚照,见到后面还有内容,就继续朝着下面看去。
对于朱厚照想让东宫讲师们劳作的想法,弘治皇上在后面也作了回复。
提醒他不要找借口来逃脱这些东宫讲师的讲学,要知道这些东宫讲师都是内阁和他辛辛苦苦挑选出来的,说是朝廷未来的肱骨之臣都不为过。
在信件的最后,弘治皇上提醒朱厚照,叫他安心向学,勿作他想。
一旦被他知道朱厚照在天津卫整日吃喝玩儿乐不务正业的话,弘治皇上宁愿放弃这冬季种植土豆一事,也不愿朱厚照在此堕落下去。
朱厚照看到这里,嘴角就是一撇,神情更是仿若吃了酸枣一般。
调兵一事,皇上不认可也就罢了,再说他的解释也在理。
可是哪想到,原本在朱厚照眼中十拿九稳的让东宫讲师劳作一事,居然也会受到弘治皇上这般激烈的反对。
不就是几个东宫讲师嘛。
还用上肱骨之臣这词了。
朱厚照撇嘴的同时,更是在心中开始合计起来,接下来这些东宫讲师该如何安排。
难不成真要按着皇上的旨意,整日在这天津卫听那些东宫讲师絮絮耳语?
一想到这里,朱厚照就忍不住打了一个寒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