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那安化王也有谋反的嫌疑,朝廷这边,理应平反啊。”
接下来,自是一番安排。
对于安化王的造反,宁远并未放在心上。
只要朝廷大军过去,加上戍守九边的将士,可轻易平叛。
这便是而今大明的实力。
有实力,有底气。
莫说是藩王造反,便是面对其余诸国的侵扰,也可以一力平之。
有钱,有家伙事,打谁谁死!
但,打仗是次要的,重要的是发展大明本身的经济。
提到经济,便涉及到新旧政的问题。
宁远略作犹豫之后,开口道:“启禀陛下,臣以为,无论是新旧政,其本质上,皆是为了大明更好。”
“可若要深究,臣以为,在于新旧政的理念。”
“这所谓新政,在于实用性,此实用性,并非排斥科举制度,而是在完善科举。”
“陛下,三位师傅,试想,先前,诸多百官的任用,大多,取其资力,极少考虑其能力。”
“这就如先前朝廷劝民劳作一般,地方诸多大员五体不勤,根本不知如何种地,如何劝导百姓种地呢?”
“故,这新政,非是强调经商,主要强调的,乃至知人善用,任用能人!”
“而怎样才能成为能人呢?臣以为,这诸多百官理应懂的某些事情的关键,继而才可施政与民!”
一番侃侃而谈。
将朝廷经商的痕迹抹去。
简而言之,不是科举制不对,而是经过科举选拔上来的人才,已然跟不上时代了。
三位阁老闻言,皆是默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