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一度的科举,大明上下也才录用三百人左右,而东林书院一脉,生生占了三分之一,百余人同时成为当朝命官,其规模,自古罕见。
而就在众人吹捧间,宁远也带着人赶了过来。
不同于东林小学巨大的阵势,百善小学这一边……只有可怜的两个人,其中一人,还是杨慎。
场下,不知为何,突然安静下来。
许多眼光都打在杨慎的身上,面色颇为怪异。
杨慎却是浑不在意,仿若没看见似的,一脸的平静。
此间,王鏊走了过来,认真看了看杨慎,缓缓点头:“孩子,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你选择进入百善小学,没人能拦得住你,只是,作为长辈,老夫还是要告诫你一句: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其余人见了,也是感慨不已。
早两日杨慎事情爆发出来,可谓是惊掉一地眼球。
而今杨慎光明正大随同宁远而来,便意味着日后极可能与传统儒家学问正面交锋。
这可不是什么好事,前程难卜!
“多谢王公!”杨慎行儒家礼,仍旧镇定着。
而后,王鏊看向了宁远:“老夫,老了,也懒得争来争去了,宁小子,日后,你也好自为之吧!”
宁远抱拳:“多谢王公提醒,小子省得。”
这王鏊即将致仕,归家退隐,可东林书院这边却仍旧存在着,而且自这百余学子入仕后,势力只会更强。
科举改制,越发的麻烦了。
那么,此一番杨慎与范三思的名次,也就多了几分重要性。
终于,在千呼万唤之下,有差人来放榜。
顺序仍旧是从右至左,名次由低至高。
随着第一张榜贴出来,许多人的脸色垮塌下去,很是无奈。
会试决定着入围殿试的资格,殿试则决定着名次,名次影响着前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