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电报的吉姆也边拍边叫:“是啊!它的意义不比百琳墙差,你看孩子们的创造力是多么丰富!”
小强先看看墙,又转头看看这俩人...
哦!原来不是他们想曝育才脏乱差的光啊!
合着西方人见到鬼涂乱抹的东西就会想到艺术层面上去。
杨鸿儒也扶着老张下车看看,墙上天真的文字让他们忍俊不禁。
离众人最近最高的那上面的字大概是高年级学生的作品。
他用行书写着:今天食堂的馒头碱大了!
下面不知道谁用大篆写着:吾觉得还行;
再下面,是用小楷写:楼主说的今天是几号?
最后是草书:此帖该沉了……
这行帖子旁边,还有人开了一栏绘画专栏,上画一个表情沮丧的孩子,旁边标明:今天我被程老师骂不刻苦,以后一定要好好努力...
这孩子的绘画看风格看着像阎派,底下一个孩子画了一个鄙视的表情,标着:程老师一般不骂人,看来你真的不刻苦!
再下面画着一副侍女图,有箭头标注:我们王老师(可能是教文化课的女老师,育才的王老师实在是太多)说不要在墙上乱写乱画……这孩子看着有点像吴道子的学生。
除了这些有主题的帖子之外,墙上也有很多纯粹的炫技式的自由涂鸦...好在育才的行为习惯教育还算跟得上,再加上民风淳朴,墙上倒是没有脏话和谩骂。
这堵墙出现的各种问题,着实让小强头疼了很长时间。甚至有一段时间,他一度想把它拆掉。真正的百琳墙和万里长城都防不住什么,别说这区区一面砖墙。
最后小强在和杨鸿儒商量了一番之后提出了育才墙管理相关规定:
其一,这面墙继续担任着阻断新旧校区的职能,但是能凭自己本事跳过来的可以既往不咎(也咎不过来)。
其二,除了脏话谩骂,学生们可以在墙体上自由创作,墙体一个月清理一次,每周评出的最佳作品可以保留一个月……
于是“育才墙”后来成了育才一景和独到的特色。以至于连张择端都改变了主意,他准备把《清明上河图》全版再现于育才墙上。在《清明上河图》旁边,他还打算再留一幅《富太路堵车图》...
小强觉得如果这一副《富太路堵车图》能流传道一千年以后,绝对能成为后代人研究二十一世纪初的社会发展现状的蓝本。
老张的绘画技巧简直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