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睢尴尬道:“君上过赞了,其实微臣在魏国,默默无名,一直郁郁不得,要不是上一次因公差出使,来到燕国,恰逢君上求贤令,在国士馆驿召见六国士子,瞻仰君上风采,目睹求贤之心,恐怕微臣会错过这千载难逢的报效机会。”
辰凌微微一笑,这一切都是他暗中主导,自然不必多说了,当下又问道:“范卿觉得,乐毅丞相,比之商鞅、管仲如何?可有缺失之处?”
范睢微一犹豫,察言观色,见燕王的神态,似乎并非猜忌乐毅,也不是在考验他的嫉妒之心,这才松一口气,毕竟暗中议论当朝重臣权贵,可是一大忌,而范睢他,恰恰最擅长权谋之术,考察人心,揣摩圣意,观察入微,心计颇高。
半晌,范睢面色凝重,生怕说错惹来君王猜忌,缓缓开口道:“乐毅丞相,的确是一位乾坤大才,睿智、果断,有一定政治手腕,推行如此发杂的变革,却能有条不紊,协调各部门运作,法令下达,无比通畅,上下莫不听令调度,这种治国之才,比先贤管仲,伯仲之间,有辅佐英主称霸诸侯之能;如果比之商鞅,或许不如后者的铁血风范,极法之理,意志秉性,但是却多出几分近人情、忠孝、和善之情,并非完全冷血之人,与对比商君,可谓各有千秋吧!”
“要说到缺失之处,或许是大才者的一种通病,胸有大志者,眼光往往粗疏,看待朝政内斗、官场倾轧等事,往往只拘泥宏观,正道得失,不注意细节,忽略权力场中,情感人生的纠缠,会对大政造成的左右和影响,有时即使知道了,也会不屑一顾,不做深思,这也是多少大才,因为不懂变通莫名其妙被逐出朝廷庙堂,容易倒台;而多少庸才也是莫名其妙常居高位,稳如泰山,其实总结起来,就是这才大才者,长于国政却短于人事,倘若没有明君毫无猜忌、鼎立扶持,就定然会下场凄惨,大事难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