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是一个根本性的原则,皇上理解和遵循天理/天道。
遗憾的是,宋朝没有一个这样的皇上。
尤其是徽宗和高宗时期,在悖逆的方向上登峰造极,从来没有正常的皇帝走得如同他们那样远。
回到制度设计造成导致冗员冗费从而以超级庞大的官员队伍这个问题上。
如果你认为这种弊端只是造成人浮于事财政入不敷出并到此为止,你就太天真了。
宋朝的水比这深多了,冗员冗费只是表层问题,当然冗军也和这个有关。
大家都知道,人一多,各种与人多相关的问题自然就会随之产生。
比如一个县官空缺,那里有二十人有资格去当,随之出现的问题都有什么呢?
第一,二十人有资格,并不是说二十人的条件一模一样,那么如何选拔二十人之一就大有学问、大有讲究、大有文章、大又问道、甚至大有奥秘了。
光是涉及这个选任事宜的人直接的间接的任命的推荐的就多如牛毛,而且从宋朝拉帮结派的官场来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套支持人马,围绕这一个人选,不知道多少人会被卷入下场角斗。
这里面又涉及到那些人的能量大小影响大小甚至财力大小,这些东西搅和在一起,分外复杂。
而那些标准,怎么可能是明确的硬性的指标?许多东西都是可操作的软性内容,这就增加了更大范围的争斗,和结果的多样性,也许本来客观上只有二十人,一番操作以后,就变成了四十人。
也就是那些本来不够格的人选,他们只能征取县丞县尉一级,也来竞争县令了。
当然,如果这个县令是个肥缺,更高级的官员,也许加入进来。
根据宋代官场惯例,每一个差派官,都有五六个职阶官与之对应,这进一步增加了竞争对手。
这种庞大的竟战对手对手,被不能保证被选中的人就是最合格的人。
大多数情况下,都是恰恰相反。
这个道理其实很简单,越离合格条件远的人他争取的越努力。
比如,别人只花一千两银子当润滑剂,他却原因拿出一百万两银子打通关节。
那么,谁的中选可能性更大,岂不是秃头上的虱子明摆着嘛。
一个人如何合格是软标准,可是银子却是硬邦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