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又是一篇经典文章!
苏宸的情绪变得低沉,似乎被自己写的文章所打动,直击内心的愤怒和屈辱,然后,写下了最后一句: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写完这一句后,苏宸放下笔,神色落寞,没有‘笔落惊风雨’的激情,也没有任何自傲神态,因为文章不是他原创的,而是宋代苏洵老爷子写的著名议论散文,文中提出“弊在赂秦”的精辟论点,“借古讽今”,抨击宋王朝对辽和西夏的屈辱政策,告诫北宋统治者要吸取六国灭亡的教训,以免重蹈覆辙。
另外,苏洵是苏轼的父亲,苏宸自己以前摘抄的都是苏轼的诗词和文章,这次连苏洵的也抄了,都是苏氏的文学宝库。
“好文章啊!”
“这篇文章,绝了。”
“将六国与秦的关系都写出来了,好一句: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众人全都兴奋起来,满脸的钦佩,不愧是江左苏郎,一出手就是名篇,让他们弗叹不如,这是实打实的文采横溢,观点犀利。
韩熙载拿起来,爱不释手,反复细读,频频点头。
“以轩这篇文章,真是道尽了七国之争,六国灭亡的实质关系,而且,对日后强国与弱国之间的相处关系,也有一定的警示作用,写的太妙了。”
徐铉等人,要求临摹一下,带回府上认真去读,韩熙载笑着答应了,苏宸在他府上写的,自然就归他了,其它人只能临摹一篇带走。
下一刻,就看到这些朝廷大员,纷纷提笔,边看边抄,临摹下来,还不断赞赏。
苏宸看到这一幕,忍不住好笑,这些文臣官员,还是很可爱的!
众人又饮茶聊了半个时辰,然后离开韩府,各自回家了。
苏宸出了韩家后,去买了一些礼品,然后直接去往彭府,登门来拜访老丈人彭泽良,解释一番,希望得到谅解,顺便接彭菁菁回家。
彭府管家把苏宸引到了客厅,然后就没人来理会他了,午饭也没有管,故意晾他一个时辰,来表达对他做法的不满。
苏宸倒是没有抱怨,毕竟这件事,他所作所为的确欠妥,没有跟彭府尹打招呼,就私下跟彭菁菁在润州办了简单婚礼,把生米煮成熟饭了,彭泽良既不知晓,也没有参与,感觉自己的女儿受了委屈,自己受到了蒙骗一般。
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女儿箐箐与苏宸的事,已经做到没有回旋的余地,彭泽良舍不得眼睁睁看着心爱的女儿,掌中千金,就这样跟着一个混小子,去往北方生活,前途未卜,长途跋涉,以后有个风寒、生儿等意外,亡故都无法看最后一面,让彭泽良很是担忧。
虽然苏宸有才华,有潜力,但是,彭泽良一时过不了心中做父亲疼女儿那道坎儿。
一直从正午等到黄昏时候,彭泽良才气消一些,过来前堂大厅见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