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锐不知出于什么原因忽然看着金发学者开口问道,还是用的英文。
对方潇洒地笑笑说:“这里是中国,我们说中文就行,至于这里的填海工程,老实说我并不看好。”
旁边中国的大学教授不高兴地哼了一声,来的路上他们就知道了这些外国专家的态度,他们对于中国的技术持非常消极的看法。
所以他们之间的交流很少,对于把他们安排到一起有些不满。
但另一边都是政府机构的人,而且句句不离不久后曹妃甸的工程。
他们这些单纯想做学问的,最后还是觉得和这些外行的媒体,以及那些自视先进,不那么能打扰他们的外国学者走一个路线比较好。
就是时不时地要忍受他们或外行、或轻视的言论,就像现在。
而且不满他说辞的人不仅是他们,关杉杉这边一个圆脸的水利报刊的撰写人,听了外国人的评价后开口质问。
“查尔斯教授,何出此言,上海是世界上第一个尝试这么大规模填海造陆工程的城市,可是比迪拜的棕榈岛大得多,各项工程的难度应该是排在世界前列吧?”
金发的查尔斯和另外一个戴着眼镜的德国专家对视了一眼,表现出无奈的神情。
德国专家用不那么顺畅的普通话解释说:“我不否认中国现代化的建筑水平提升得非常快,但是想把从吹填到铺路等全套的填海造陆工程做下来,对于中国来说还……”
对方最后摇了摇头,他的意思不言而喻,欧美都没有做出来的超级工程,中国就想提前赶超,有些自不量力了。
“我们……”
关杉杉又是哑然又是气愤,这种贬低意味的话,德国专家就这么直接地说出来了?
没想到这下午的调研才刚开始,气氛就会变得这么糟。
此话一出,在场的无论是记者、教授还是评论员,心中不自觉地都生出反对的想法。
不少人要开口大力反驳,周锐却抢先说道:“彭斯教授,我的老师教导我对于一件事物的判断要从客观现实出发,您才来了半天的时间,对我们这里的各项工作都不了解,说实话您的说法只不过是自己的想象,而不是来源于实实在在的证据。”
大家的目光看向所谓的周工的儿子,他说的话并不重,但是其中的道理却很直白,让对方无法反驳。
做建筑首先要讲究数据,一点证据都不讲,直接说我们做不到你们更做不到,这可不像一位国外教授说出来的话。
“你知道什……”
两个外国专家的眼神中都透露出一丝怒气,但是他们想到自己的“国际专家”身份,把嘴边讽刺的话又收了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