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六回 胜利大逃亡

作者:堂皇的荒唐 加入书签推荐本书

他曾经代表美国,亲自审问投降的德国火箭专家——大名鼎鼎的沃纳?冯?布劳恩。

在慕尼黑附近的小镇科赫,钱学森见到了冯?布劳恩。关于此次会面却没有留下任何记录。然而,却促成了一份极其重要的文件的诞生。在科赫,钱学森请冯?布劳恩动手准备一份关于以往火箭研究经验和对未来发展的个人展望报告。最终便得出了一份名为“德国液态推进火箭的发展与未来展望”(surveyofdevelopmentofliquidrocketsingermanyandtheirfuturepropects)的报告。这份报告后来吸引了海军航空部的注意力,并最终促使美国着手制造人造地球卫星。

钱学森在科赫还会见了鲁道夫?赫尔曼,著名的德国空气动力学家。赫尔曼完成了与v-2火箭有关的大部分理论工作,并曾领导一个设计超音速风洞的小组。

在赫尔曼的回忆录中,他说:“我记得其中一位钱学森博士,他是冯?卡门的贴身助手。之所以记得,是因为他曾写过一篇名为“超音速气流中的锥形体压力分布”的文章。他是唯一一个就这一题目给出完整理论的科学家。我们知道他的理论,因为这篇文章发表于战争结束两年前。在我们的风洞实验中,我们所使用的正是他的理论。我发现,在钱学森所在的国家,还没有人对他的理论加以实验,而我们却这么做了,因为我们拥有仪器设备,拥有超音速风洞,也拥有足够的科学家和工程师。”

钱学森目前已经是这样的人了……五个师……绝不夸张!

钱先生在沙发上沉思良久之后,掏出怀中的信件。这是前次那位提醒他听广播的朋友交给他的。这封信来自葛庭燧,葛庭燧49年11月就回国了,能把信带到,也真是本事不小。

早在去年1949年5月20曰,钱学森就收到美国芝加哥大学金属研究所副教授研究员、留美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简称留美科协)美中区负责人葛庭燧写来的信,转达了国内邀请钱学森回国的愿望,可是当时战争还在继续,钱先生的第一个孩子也才刚刚一岁半。钱先生决定,再等等看。可是现在虽说第一个孩子两岁了,钱先生的太太蒋英女士又怀孕了,预产期就是今年五月底,粗算下来,还有两个月,预产期就到了。

钱先生在办公室里已经看过这封信,现在他之所以要再看一遍,是因为信中所述太惊人了。

“钱兄当速速归国,十万火急。情报显示,麦卡锡主义目前正在积极酝酿反供芳华行动,一旦朝鲜开战,钱兄连实验室大门都将被禁止入内,而那时回国亦不可得,形同软禁。对于一个科学家来说,不许搞研究做实验,形同废人。

钱兄乃是拥有美国国家安全许可证之人,贸然提出归国,届时必将被吊销许可证,而您的以往研究涉及军事机密,美国也断然不会同意您归国,届时恐有牢狱之灾。

美国海军次长金贝儿此人不可信,兄若寻其辞职,以求解除限制出国之禁令,无异与虎谋皮。根据确切情报,此人曾作“我宁愿枪毙钱学森,也不让他离开美国。”之语,兄切莫自误。

古语云,当断不断,必受其乱,钱兄何不早早决定,速速暗中成行。

若是出行失败,无非是继续在美国苦熬时间,等待战争结束后的交换战俘。

若是顺利,则钱兄必将在祖国一展宏图。

希兄三思,早作决定,若是有意成行,请联系欧阳育。”

“附:一应书籍资料,实验器材,家什细软切莫挂怀,国内诸事齐备,扫榻以待。”

欧阳育是那位提醒钱学森听广播并且本次送信的友人,这下细细想起来,钱先生明白了,这欧阳育一定是新中国的情报人员!

蒋英拖着怀孕待产的疲惫身躯坐到丈夫身边问道:“学森,你怎么了?我看你气色不大好,还是在为了辞职的事情发愁么?”

钱学森把手中的信件交给蒋英,“你看看。”

蒋英看完后微微皱眉道:“看来国内对于形式的判断很严峻啊,学森,你不要考虑我,若是有机会,你先走,只要你先回去,美国人没理由为难我们孤儿寡母的。”

钱先生的两条眉毛几乎要拧在了一起,他烦躁的道:“这怎么可以,你马上就要生产,产后又要人照顾打理,我怎么好这时候离开!”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