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家软弱可欺,党争就是看谁更能控制住官家。
朝臣、太后、皇后合力,借着这次贾似道被李瑕吓退的机会,该能掌控住官家了。
“皇后认为呢?”
全玖思索片刻,想到赵衿之死,想到自己流掉的那个孩子,终是点了点头。
~~
朝臣们这次是卯足了劲对付贾似道,不仅说服了谢道清,其余事项也推进得很快。
私下里,他们放任风声传出,仿佛李瑕真的是因为贾似道柄国专权,不得已才自称秦王。
明面上却仿佛天下太平,既没有什么柄国专权、也没有叛乱自立,只有大破蒙虏,特册封李瑕为秦王。
当然不敢在官面文章上把矛头指向贾似道、李瑕。
不能撕破脸,得先稳住这些奸臣、叛贼,也就是先稳住了国势,之后再设法罢免贾似道。
借由为吴潜平反之事。
吴潜的罪名在于,“忠王之立,人心所属,潜独不然”。那一般而言,只要赵禥在位一日,他都休想平反。
但朝臣们总有办法,指出当时吴潜亦支持立忠王,是贾似道党羽侍御史沈炎、孙附凤、萧泰来、刘宗申等人凭空捏造,诬陷并残害吴潜。
他们没有直接把矛头指向贾似道,而是在数日间定了这些贾党党羽的罪名,追复吴潜原官。
之后,朝廷再次下诏,任吴璞为成都府通制,任吴琳为夔州路镇抚使,任吴潜女婿奚季虎为钦差大臣往关中管理农营田事……
如此一来,既顺着李瑕的意思,安抚住了这个叛贼。又显得朝廷还有权威,能派遣官员往秦王治下。
贾似道也未反对,仿佛真是戴罪在家,实则是知道只能向李瑕妥协,由朝臣去受这些窝囊气。
而朝臣们也趁势打压贾党党羽。
这场争斗中,李瑕自立,但名义上却还未完全脱离大宋;贾似道暂避锋芒,让别人去担责任,但也默许了势力打压;朝臣们开始对贾党反击,但也承担了来自李瑕的压力。
三方都在谋取利益,但也都有妥协。
政治本就是在妥协中牟利,最可怕的反而是妥协不了,必须撕破脸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