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看向司马懿,看到司马懿那事不关己的嘴脸,他就一阵的烦闷,跟这样的人对话,其实是最让人窝火的,因为他聪明,还总是会说一些不痛不痒偏偏能挑拨到你的话。
如果今天崔琰没在这里的话,曹丕绝对让司马懿见识见识自己的厉害,哪怕不惜破坏自己这两年树立起来的好名声,他也一定要教训一下这个在自己面前毫无顾虑的人。
但问题就是…司马懿的话果真让曹丕无法停止思考。
两件事情——曹丕心知肚明,一个指的是曹操要对江东动手了……周瑜死后,自己父亲在江东最大的对手已经消失,听说他们还在江东埋下了很多暗线,就等拉线收网,一口气把江东吃下。
第二件事情,也是如今为何立嗣之争被人们传的越来越真的间接影响因素:
“父亲…当真要称公建国了吗?你…你从哪里听到的消息?”
曹丕咬着牙问道,今天一番谈论下来,也不知怎么的,平日里曹丕的那种沉稳与智慧都消失不见,跟面前两人比其他,他就像是一个长不大的孩子,被耍得团团转,心理更是被拿捏的分毫不差。
司马懿摊了摊手,示意自己只是抛出个引子,至于证据他也没有。
但曹操不辟谣,基本就代表此事为真,这种虚虚实实在,真真假假的感觉,不就是曹操的作风吗?
可能真的是烦闷到了极点,曹丕酝酿几番,深吸了一口气,终于是开口对着崔琰达到:
“老师…您说吧,我答应您…”
听到曹丕的回答,崔琰点了点头:
“那好——我就从之前跟仲达的那番交谈说起。”
司马懿…又是司马懿,崔琰竟从跟司马懿的谈话说起,这局面发展的让曹丕越来越看不明白了。
只不过,崔琰可不是那种随随便便就会被他人影响的人。
之所以从与司马懿的谈论这个节点说起,自然是有他的道理。
——
接下来,崔琰长话短说,用了很凝练的语句,告诉了曹丕一个事实。
那就是天子现在已经不在朝中了。
真正的天子早就被曹操囚禁起来了。
这才是崔琰真正决定要做出改变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