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6、百川归海,中土之重

作者:江天寥廓 加入书签推荐本书

“自秦亡以后,出走华夏近两千年,我们远比你们明白中土的重要性,外界皆是蛮夷,这么说一点也不过分。”

“西罗洲的耶教反叛也好,你们同舟会反叛也好。”

“都不重要。”

“因为你们是立足于海洋和海外的,华夏才是一切的根基,取得中土,始皇复生,自然会四夷重译称天子。”

正因为经营过,才知道蛮夷为何是蛮夷。

自上古之时,商人先祖们寻找“乐彼之园”,在海外开辟的“朝中之寺”倒是还好,毕竟历朝历代大一统的时候,都会按照约定,给朝中之寺带去最新的技术和天文历法。

哪怕是宋朝也是如此。

经常说中原在辽、在金,所以是华夏正统,其实不对,因为海外的“朝中之寺”不认,他们只认宋朝。

这才是“大一统”的标志。

因而在南宋灭亡之后,商洲的殷商和扶桑都在竭力勤王,海外各大“朝中之寺”皆是如此,而大明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后,便可“传檄而定”天下。

郑和下西洋是历代之中规模最大的,却不是唯一的。

华夏自古以来的盛世就不是神州这点地方,而是九州,大九州!

几乎所有的文明,都秉承着“中原”到“寺”再到“蛮夷”的过程,我们看史书会发现,华夏古代几乎对西罗洲没有什么记录。

为何呢?

因为那地方,直到十五世纪,绝大多数地方,还是原始部落……整整开化了三百年,才终于在汉字密码的前提下,有了文字。

要到十七世纪中后期,他们的表音文字才会成型。

在这之前。

他们学了两百年,都没有造出自己的可用文字,比匈奴、突厥、契丹、蒙古差多了……

墨教也正是因为西罗洲的“朽木不可雕”,才想要切割商洲与中原的联系,改造商洲来培育外算文明,才做了一系列的布局。

文明发展有多难,墨教再清楚不过。

中原对于海外的差距有多大,墨教也再清楚不过。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