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4、演说神道,革本清源

作者:江天寥廓 加入书签推荐本书

在愚公移山当中,为了不使商汤发觉,故意以河曲智叟来对应北山愚公,可文中又有“邻人京城氏孀妻之遗男”参与治水。而大禹的父亲因为治水不利,被处死了。

身份正好吻合。

而“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正是当年大禹治水的方法,而精卫填海,也是对应了这个治水的故事。

天津卫也是当年形成的。

治水的结果是“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由此可见大禹治水有多大的功绩。

通过神话还原历史本相,便可以知晓神道设立的源头,例如我们常说的玉皇大帝,到洛阳去考察,会发现玉皇庙、玉皇台,其实就是当年大禹治水的“禹所积石”。

辩证大禹和玉皇大帝的关系。

便是辩证上古圣王的功绩与神明的关系。

这才是属于华夏神道的“三法印”,即,拥有历史原型于文明有功的神话人物才是真神,属于第一阶梯神明。

而道教以神道设教,从最早尊奉五方五老,到三清四御。

便是脱离了历史原型的神话歌颂,到了道的显化层面,三清是对于道的显化,四御则是天地规则的显化。

在这种显化当中,还有文明的显化——昊天。

我们文明起源于天文。

昊天便是自古以来的最高信仰,所以不论神道如何演化,昊天始终是至高之神。若有冲突不兼容的,那冲突的神话,就是伪神话。

如此种种,张执象对于神道的整理,首要的便是分级。

如同图层累叠。

第0层是文明,无论是象征文明的昊天,天地的信仰,以及大而化之的天道。三清四御是基于道的演化。

第1层是圣王,无论是玉皇大帝也好,还是夸父也好,亦或者是共工、祝融,还有五方五老那些。

第2层是除三清四御以外,没有历史原型,只有职权职责的那些神明。

第3层是因各种历史功绩而封神的,如名臣名将,如某地山神城隍之类。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