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卿着实可谓我大宋国之干城。卿军略眼光,历经两次大战朝廷有目共睹。所以朕将卿擢升为神武左军都指挥使,欲令卿真正负责一方战事。”
所谓明君,最重要的就是把人才放到最合适的位置上。
李彦仙已经两次精准的判断出了战事走向,可惜人言轻微,不能左右局势。
赵桓只要有魄力将其破格提拔,给其大量权柄,必然能左右大局。
因此赵桓说道:“如今朝廷最关切的方向就在陕西,不出意外卿会负责陕西战事。卿出身于陕西,对陕西情形可有何见解?”
李彦仙知道这是官家对自己的考验,立即振作精神,对赵桓说道:“官家,臣以为欲图陕西,必先稳定洛阳。”
“洛阳?”赵桓略微惊讶,怎么谈到西京。
李彦仙立即解释道:“当初陕西宣抚使范使相二十万步骑出潼关,一战而溃。完颜娄室并未来得及追杀,便撤军返回东京。潼关、洛阳之间溃兵难以计数。”
“臣闻洛阳名将翟兴便聚溃兵、击群盗与金人相据。若能与之联合,可得胜兵数万。向西可恢复陕西,向北可拒河东群盗与金人铁骑。如此可保证陕西与朝廷之间联络通畅。”
赵桓眉头微蹙,李彦仙的分析并非不好,而是太好了,好的不可思议。
他对局势的掌控,明显超出了他一个外将能够了解的范畴。
他甚至连朝廷没有兵员的情况都有所了解,自己就给自己找好了征兵的去向。
基本上,赵桓只要给他一个神武左军都指挥使的头衔,他就能跑去拉出一支部队,到陕西日征夜战。
但他一位地方将领,对朝廷形势哪来的这么深了解?
殿内沉默许久,李彦仙的额头上逐渐浮现一层冷汗。
赵桓意味深长的说道:“李卿,人生路很长,朕希望卿不要走捷径。”
李彦仙心中震怖,还有人会走这个捷径?抄了近路,岂不是就要提前进坟墓了。
随即李彦仙便斩钉截铁的说道:“右相只同臣谈过一次朝廷局势,臣只知忠于官家,绝未曾有任何他念。”
李彦仙的这份坦诚令赵桓稍稍放缓神情。
以赵桓对朝廷的了解,很容易便猜出是右相给他透露的消息。毕竟,能扶持一个与李纲不合的大臣,他右相怎么都是赚。
若李彦仙真以为能蒙混过关,以为能托庇于右相门下,才是自投歧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