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章他强过头了

作者:杨氏良家子 加入书签推荐本书

“游牧铁骑的叛乱使契丹降将更不被信任,金朝皇帝担心他们在边生变,所以尽徙之内地。不仅皇帝猜忌,元帅府亦常有流言,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要杀尽契丹。使耶律余睹心怀惊惧,不敢久留于金国。”

赵桓点了点头,耶律余睹的背叛是典型的必然性概率事件。

许多叛乱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精密谋划,就是叛乱者各种偶然因素组合到了一起,才出现的偶然性事件。

但这种偶然性中又带着绝对的必然性。

金国如今国家板荡,又没有极强的凝聚力,出现大量他族将领叛乱是必然的事情。

耶律余睹只是第一个,但不会是唯一一个。

如今大宋强势,金国相对势弱,有风雨飘摇之相,所以叛金投宋必然是这些降将的第一选择。

金朝皇帝防范契丹人绝不是无的放矢,空穴来风。

契丹将领的不忠诚是所有人都能看出来的,而且是必然会发生的。

防范还能勉强维持局面,不防范只能带来更大的灾难。

蓟州这个地方,赵桓不用看地图也知道在哪,也就是后世鼎鼎有名的帝都城。

自古幽、蓟不分家,拿下了幽州、蓟州,大宋在燕云的防线就基本稳固了,如果赵桓愿意也可以沿着这一带修筑一条类似明代的万里长城。

只是在谈判之时忽然出现这种突发事情,立即使谈判变得更加艰难了。

无论大宋接受还是不接受耶律余睹的叛逃,都会引起海内物议。

如果拒绝接收金国叛将,放弃到手的幽州,势必背负软弱、怯懦的骂名。

当然如果接受了,名声也好不到哪去,必然被骂阴险卑劣,背誓而启边衅,导致兵事连年。

这种事本身就是个死结,如果常规处置,肯定左右为难。

但赵桓却觉得这是一个契机,是彻底结束两国谈判的一个砝码。

所以赵桓问道:“金国关于和谈条件协商的如何了?”

“禀官家,金国已放弃令我朝俯首称臣之类异想天开的想法。但仅为议和,就割让涿州、幽州等燕云六州,金国内部阻力极大。最近金国一直在跟鸿胪寺协商大宋赐岁币百万贯。”

百万贯岁币,相较于大宋三亿多贯的财政,的确只是九牛一毛。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