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倒是学生不想掀起腥风血雨,将国家重新拖入动乱。意图与士大夫共存,然后依靠庞大的人数优势,逐渐取代士大夫们的统治地位。
所以赵桓问道:“既然太学提议扩大选试范围,那如何确定参加选试的人员?读私塾,学习四书五经的儒生,跟读太学,学习数算、天文、农学、律法的学生,究竟哪个有资格参与选试?”
“又如何分等?学四书五经就可以在中央做官,学天文、数算就要去地方从政。那天下哪個学院还会教数算、天文、医药?”
儒家刚被赵桓当面骂了一顿,大臣们不敢跳出来说读四书五经就是高贵,学《论语》、《孟子》就是清高。
半部《论语》治天下,这句话从赵桓君临天下开始,就没人敢再提。凡是公开宣扬过这句话的大臣,统统都被外放,贬出了东京。
赵宋天子能把《论语》捧到天上,赵桓就同样能将其踩落尘埃。以无比鲜明的态度告诉所有大宋精英们,中原士大夫上千年如一日的研究《论语》,研究出花来,也没有任何实际意义。孔老夫子说的那几句话,已经完全不适合于大宋如今朝廷的形势。
所以,哪怕儒生们把这几句话背的滚瓜烂熟,释义研究的无人能比。也一点实际用处没有,换不来任何出身。
当赵桓揭开这个尖锐的话题,士大夫们也陷入沉思,面对当今春秋鼎盛的官家,士大夫们胳膊拧不过大腿,他们的出路又在何处?
如果学《论语》、学《孟子》不能换来出身,儒家又当何去何从?
陈东深吸了一口气,说道:“臣只是太学司业,管不了士人之事。所以臣只管天下各大书院,将会学习大食,统一为所有学生颁发学位。”
“学习律法者,颁发法学学位,学术昭著者,颁发法学博士。”
“学习数算者,颁发数算学位,如祖冲之一般,贡献不凡,学术著作为一代经典,同样授数算博士。”
“至于学习四书五经者,臣打算统一颁发文学学士,学问渊博者,颁发文学博士。”
“所以选试亦将复《唐六典》所设的八科选试,分医科、制科、明法科、明算科、明经科、诸史科、进士科、工商科。学子在各学院取得学位证书,方能参与选试。”
“其中医科考《本草经》、《伤寒论》等,诸史科考《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等,明法科考律、令、朝廷律法《宋刑统》、试策,诸科相类。”
赵桓摆了摆手,并不认同,说道:“八科取士,前唐已经失败,沦为点缀,最终只剩下进士科,考四书五经,诗词歌赋。有唐一代,科举尚不如我朝完善。”
“卿如果只是想恢复古治,那毫无意义。”
陈东立即解释道:“臣以为这两者大不相同。前唐八科取士,取得是官。一朝只录取二十九人为进士,其他七科皆为胥吏,这才导致进士越发重视,而其他七科几乎无人问津,先后终止。”
“但臣以为国家之兴亡,在于吏治;吏治之得失,唯在用人。”
“但恰逢在我朝,吏治之腐败,堪称亘古未有。胥吏之为祸,累坏朝廷政策,频频导致地方黑暗腐败,叛乱从生。”
“以至于在我朝地方形成显著的吏强官弱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