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三,也可以防备他们跟西夏勾连。隔着祁连山,北方就是西夏。他们在这一带游荡,明显是西夏打入高原的一根楔子。肃清他们,能将西夏的势力彻底挡在高原之外。”
吐蕃豪酋边厮波结对此极力反对:“我军越过黄头回鹘牧场,进攻鞑靼,必然引起回鹘警惕。回鹘势力强大,草场广阔。鞑靼地势狭小,又兵微将寡。先攻击鞑靼,容易打草惊蛇,得不偿失。”
“我还是建议轻骑突袭回鹘,将这个高原上最强大,势力最广阔的部落一举征服。其他各部,见此武功,必然会惊惧臣服。”
刘锜坐在椅子上盯着地图不动声色。
只要是人,必然都利益之争。
这两派,看起来都是一心为公,但背后也有各自极为关切的利益关系。
比如边厮波结,他一个吐蕃豪酋,为什么如此热情的出谋划策?并且率部一万三千胡骑,自带粮草帮助大宋作战?
真以为他是一片赤诚的大宋忠臣?
不,他只是盯上了黄头回鹘那广阔的牧场。
宋军如今正在开发西宁一带,誓要将这里经营成大宋在高原上最稳固、最繁华的经济重镇,军事重地,以及补给中心。
那哪来的余力去填充黄头回鹘他们所掌控的牧场?
回鹘那里可不是农业区,他们掌控的是大片草原、戈壁并不适合耕种,只能放牧跑马。
宋军击败回鹘后,将他们内迁到西宁一带,这空置的数千里牧场不就成了真空地带?
他边厮波结率军攻打回鹘有功,部落正好趁机填补这片势力真空,掌控牧场。
草原上一代代就是这么过来的。
中原大军击败了某一带的草原霸主,无法驻军,掳众而归。其他部落会立即在中原大军退军后,占据这片势力真空,从而繁衍壮大。
所以在两边激烈争执许久过后,刘锜做出决断,说道:“回鹘、鞑靼之争,难分对错。但我以为,王师若欲破此大敌,戮力同心才是关键。”
随后刘锜比值望向边厮波结,目光锐利:“若我军欲先攻草头鞑靼,吐蕃一万三千铁骑是否全力助战?”
边厮波结心中一肃,拳头暗中握紧。
今日决定攻哪路草原强敌是假,考验吐蕃忠诚才是真!
可刘锜都已经说到了这种地步,边厮波结确信如果自己表态宋军决定攻打草头鞑靼,那吐蕃铁骑就不参与战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