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不是像大明士大夫一样,疯狂的复苏小农经济,将重农抑商奉行到死。
杨时管理财政,思路十分清晰,更倾向于用数据说话。
在梅执礼之后,杨时主动站了出来,说道:“臣建议由三司主管佛教更易之事。当年韩愈劝唐武宗灭佛,诏令之下,天下所拆寺四千六百余所,还俗僧尼二十六万五百人,收充两税户;收膏腴上田数千万顷,收奴婢为两税户十五万人。”
“因此,若由三司主此事。国家至少直接新增官田数千万顷。”
数千万顷是唐代的数字,这个数字有些夸张了,当时号称地上佛国。
在大宋清理不出数千万顷,但数千万亩应该是难度不大的。
全部收归官田,掌控在大宋官府手中的田地相加,估计就要有近亿亩。
有这么多官田,朝廷不论是赈灾、还是税收,都更有底气。
甚至人口增多的情况下,还可以进行一次授田,缓解人口压力。
“而且不仅仅在于农田。由寺院所掌控的那些青楼、店铺、工坊、当铺、仓库、药局、奴婢等等可以直接在三司造册登记,不论是收归国有,还是折价售予市民,其名录都收在了三司,方便将来收税。”
如果由三司负责这次佛教改造,那佛门在城市及乡间的各种兼并所得、世俗财产显然就要全部征收了,或者成为官营机构,或者低价卖给学子同窗。
佛门势力要局限回寺庙内,他们可以在寺内维持净土,但绝不能再进入世俗。
怕说服不了赵桓,杨时继续说道:“而且有一点至关重要。佛教崇建寺塔,倾竭珍财,徒为引废。由三司整治,三司可将废寺的金、银、鍮石等像,销付度支。“
“大量金银充进太仓,三司将可以按新增金银储量,增印帝钞。”
最后,杨时郑重地说道:“佛如有灵,能作祸祟,凡有殃咎,宜加臣身。”
杨时已经说到这种程度了,赵桓便决定将对佛教地整顿工作交给杨时,以此来扶持一下正在蓬勃壮大地学生阶层。
佛门的土地归朝廷,佛门的工商产业归他们,这也有利于工商业的繁盛。土地都在士大夫们手中,他们想要实现富裕,唯一的途径就是发展得到的这份工商产业。
所以有时候,有斗争倒也不是一件坏事。士大夫们的存在也有那么一点用处,他们锁死了学子们往土地兼并方向发展的可能。
但这么多产业,那肯定不是平白无故就分给学生们。
即便要把店铺从和尚手中归还给民间,那也是折价出售,当地的士绅、商人、百姓都可以出价购买。
而这出售店铺所得,显然是归内藏而非归太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