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青底的麻布上,绣着一圈水纹。右上首是“霍记”挨着另起一列“水上杂货铺”,七个大字,均用的黑色绣线,好看又显眼。
四尺长,一多尺宽,右边做了一个套兜,可穿竹杆,把竹杆绑在船头,远远的看见了,就知道霍家的船是干嘛的。
都不用杨福直着嗓子吆喝了。
来回吆喝了几天,这一片水域哪怕再不识字,也都知道有一艘霍家的船,是一家水上杂物铺。里面东西便宜还足,免去他们进城的时间。
如此忙了几日,见家里的杂货铺上了正轨,一日也能有二三钱的进账,家里制秃黄油也得了二十来罐,霍惜便想着进城一趟。
她要去寻寻霍忠,还要看看外城码头有没有什么好的东西可以捡漏。
次日一早,便和杨福跟着霍二淮到外城鱼市街卖鱼。
等卖完鱼,霍二淮回了渡口,霍惜和杨福则背着秃黄油去了外城码头。
而穆离穆坎潜入江宁县衙,翻出霍家的黄册,悄悄把霍惜和霍念的记档时间改了,又把霍惜的年龄改大了一岁,又帮她扫了尾。
之后便一直在外城寻她,打算悄悄透些消息给她。
这天好不容易看她进了鱼市街,见她一副活脱脱渔家小子的模样,娴熟的拉客人,卖鱼、称重、收钱,两人都看呆了。
直到霍惜和杨福出了鱼市街,二人还没回过神来。
这真是……
适应能力真好。若是有一天少爷沦落到贫穷的渔家了,不知能否也这样淡然,站在鱼摊前叫卖,抓鱼卖鱼。
不不不,少爷哪里会有那样的一天。
二人赶紧把脑中小主子一身渔民小子打扮的形象晃掉。
趁霍惜二人不注意,悄悄跟在他俩后面,不远不近,以他俩能听到的声音,小声闲谈。
“你说,这城里的人是不是吃饱了没事干?到处去查六岁的女童和四个月大的婴儿,这是要干嘛?缺孩子养?”这是穆离。
“你想多了。抱回家养,要不懂事的婴儿就行,要六岁的女童干嘛,难道当童养媳?不过,你说会不会是给河神献祭?”这是穆坎。
“不是吧?现在风调雨顺的,新帝也英明神武,还有这种事?”
“那谁知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