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章海盐

作者:淡淡紫Y 加入书签推荐本书

小砚:“······”

玩笑归玩笑,正事要紧。

用完早膳,皇帝金口一开:“走,去盐场。”

“喳!是,老爷您请!”吴知赶紧的躬着身子让在一旁,明正帝今日穿着一件圆领竹青缂丝锦袍,腰悬墨玉。面色沉冷,清冷贵气,犹如山巅矗立的云松,云雾缭绕,遮不住一身上位者迫人的贵气。

谢玉珩今日穿的简单,月白圆领竹纹锦袍,整个人清贵又俊朗,沉默不语的模样,更添几分这个年纪难得的稳重自持。

这一次君臣二人却是同乘一辆马车,在吴知跟程潇等少数几个暗卫的护卫下去了溱州最大的海盐盐场。

古人对盐的获取,又可分为海盐、井盐、池盐等方式。

井盐是通过开凿竖井来抽取地下卤水。

井盐、池盐都是在内陆的咸水湖,获取的盐数量太低,远远满足不了人们食盐的需求。

相比之下,我国对海盐的获取可能时间更早、规模更大。

古时的人并不将天然盐看作是盐,而是称之为卤。

实际上用海水煮盐,应当是生活在海边的古代先民经过长期摸索和实践创造出来的。古代还没有直接去除杂质的步骤,是直接将海水通过太阳的暴晒从而得到海盐。

利用海水制食盐,把海水引入盐田,利用日光和风力蒸发浓缩海水,使其达到饱和,进一步使食盐结晶出来。

出现在明正帝跟谢玉珩面前的盐农,穿着露膀子的短褂跟束脚麻裤。

一眼望去大约有上千盐农在各司其职地在盐滩上煮阳晒盐。

面前面积大约有三四千平米的制盐作坊,包含盐灶、蒸发池、灶棚、工作间等结构,一次举火煮盐的产量能到一千斤左右的海盐。

明正帝看着眼前热火朝天的晒盐场,真是想不通这么些海盐怎么就不够大周子民食用?

他哪知道,但凡有一千斤海盐晒出来,能有七八百斤通过官家渠道进入到大周市场就算不错了。

原本就供不应求的食盐产量,再被黑心的盐商私自倒卖,可想而知,食盐的价格也是不菲的。

唉!

明正帝望着前面的盐场暗叹一声:谁能把海盐的产量提高上去,朕给他加官进爵!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