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诏旨说的明白,无论是谁,一概罢官处置,这放在以往也是如此。”杨众理所当然的答道。
“那、”杨彪接着问道:“这些人学识不精、德行不足,又是谁举荐他们为郎官的呢?若是陛下有意追究,那举荐之人是否也要一并惩处?”
这话让杨众顿时冷汗直流,本以为只是例行考察郎官、顺带打击异己的小事,没想到可能会造成这么严重的后果。
如果皇帝有意追根究底,那么不仅是这些不合格的郎官,连带着那些举荐者、甚至是他们背后的家族、彼此结成的圈子都要遭受毁灭性打击。
皇帝兵权在手,威权无两,旁人自然不敢、也不会直接去怪皇帝,要怪就只会去怪这件事的执行者杨众,甚至是他背后弘农杨氏都要为此躺枪!
这个时候哪怕弘农杨氏选择了忠于皇帝、哪怕弘农杨氏有意打压袁氏一系士族势力,他们也不会乐意被皇帝当刀使,并因此而得罪大批士族,甚至背叛自己的阶级。
本来还想在此事上积极表现以获得皇帝认可的杨众,如今存了消极的念头,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我明白了,这次清查,当务求宽大。陛下若有意追究举荐之人,我等当力谏劝阻,绝不可让事情牵连过深。”
“陛下威权日隆,定策之前,尚许旁人畅其所言、提出反对,但只要事情定下来了,便决不允许旁人再做饶舌。”杨彪这段时间摸清楚了皇帝的行事风格,有意强调道:“是故不到万不得已,切不可轻易谏阻。”
这么一说,杨众深以为然,思虑片刻,终于想出一个稳妥的法子:“不如这样,此次清查,以学识为主。须知品性不能以题策考试优劣,如何察之?是故所有郎官,一旦入选郎署,皆可视为德行称位,不需考察。”
学识会因个人的勤奋与否而有进退,这可以通过考试检验出来,并且可以将被清查的郎官怪罪为其自身在入职后放弃学问,而不是在入职之初就不精于学。
这样既能撇清举荐者的责任,又能应付皇帝交代的差事,可以说是两全其美。
“善。”杨彪赞同道:“正当如此。”
于是在杨彪的支持下,有光禄勋的背书,五官中郎将杨众行事便再无阻碍。连续三天举行了大小十数次策试,每次都是在承明殿内举办,按规制都有皇帝亲临,策试的结果以及罢黜的名册也都由皇帝御览决定。
凡事都推给皇帝裁决,杨众尽可能的扮演着一个执行者的模样,如此不仅让杨氏避过了这次可能出现的风波、顺带清除了袁氏在朝中的后备势力,而且由于这次尽力控制清查规模和追究力度,还使杨氏在朝中的声望剧增。
清查的结果报到皇帝的案头,虽然并未尽如其心意,但也勉强算是有一个好的结果。至少他因此明白了杨氏在关键性问题上的立场,以及罢黜了所有与袁氏亲近的郎官。
另外通过这件事情,皇帝也知道了士族之间哪怕彼此不和、互相争斗,但在遇到根本利益时还是会选择抱成一团。如果皇帝真想彻底打破士族垄断政治、舆论、经济等种种局面,就只能依靠两种人。
一个是出身于士族、属于既得利益者,但思想却超越了阶级的人物,比如招致所有士大夫口诛笔伐的王安石。
另一个就是非士族出身的权臣来为皇帝做打手,这样的人在历史上有很多,比如臭名昭著的魏忠贤。
这两个人,一个站在国家的利益,愿意背叛自己的阶级;一个则是维护皇权与自身的权力,不惜残暴士族。
而皇帝打心里需要的、欣赏的其实还是第一类人,只可惜目前皇帝还没有观察到一个愿意背叛士族,为他效力的王安石。
不过不要紧,‘王安石’不可求,‘魏忠贤’却多得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