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三章 越海蹈夷

作者:武陵年少时 加入书签推荐本书

辰郡是新设的郡县,位于最南端的三韩故地,苍海郡如今更是高句丽、沃沮人的所在。两个地方目前都是名义上属于朝廷,实际上还不在自己手中,所以朝廷选派的首任太守都出身军旅,治军的用途大于治民。

太守娄发原是甘宁手下的中郎将,从荆州抽调至北方荒僻之地,连走了半年的路程,这才抵达辽东,按规矩得先到州治见过刺史,才能正式上任。

司马懿将关羽、娄发等一众从内地抽调来的属官接入城中,升为刺史的张肃已大摆宴席,宴请这些属官。在宴上司马懿热情的询问关羽等人一路过来的情况:“听说诸君都是走的海路,如今从扬州行船渡海,比以往可还安全快捷?”

谷岁

娄发闻言放下箸,见关羽不张口,便自顾道:“奉诏以后,我先是从江陵乘船东下,至于吴郡,等关府君从会稽赶来会合,一同乘坐海船傍海岸北行,途径东海、东莱等郡国,从蓬莱港北上,经过二三岛屿,便到辽东郡的沓氏,下船后再换车马。”

“两个多月就能从江东到辽东,看来舟楫之利,远胜车马啊。”张肃轻声道,他通过收降高句丽两部,一跃成为边陲之州的刺史,志得意满,想着在司马懿等人的配合下在做两年,再通过弟弟张松走长公主、周瑜的门路调回内地去。

司马懿问道:“如今江东有哪些船屯在建海舟?能容多少人?抗击风浪又如何?”

这个问题娄发没有回答,将目光投向原任会稽郡守的关羽身上:“数年前,右将军徐公驻节扬州时,便奉诏在会稽、豫章、南海等郡设典船都尉,今有鄱阳、温麻、横屿、番禺等船屯,鄱阳船屯主要是建造江舟,以供江上水军、商旅,余者皆是建造海船、尝试远渡波涛。”

这是一个很艰难的尝试,前后投入甚巨,沉没了不知多少海船与水手,朝野也无法理解皇帝为何对这个如此热衷,如果说保留甘宁一支水师以防备江上贼寇还说得过去,那么在沿海建造海船就有些劳民伤财了。

皇帝几乎是一个人顶着压力推行,甚至还将格物院里韩暨、钧等一众宝贵人才送去侯官研究风帆大船,研制了几年,总算有所成果。这次特别指定娄发等人齐马行船,远渡辽东,就是一次造船成果的展示。

“现在侯官的海船每艘能容四千余人,随舟大小,或做四帆,相取风气,无高危之虑,行不避迅风急浪,所以疾速,旬月可跨通南北。”关羽在会稽郡除了讨伐零星的山越、贼寇,还要经常盯着侯官两处船屯的进度,故对此知之甚详。

张肃有些好奇的看了司马懿一眼,不知对方怎么对海船的事这样感兴趣,但想到司马懿展露的才智,也就没有打断对方的话头。

“如果与东莱的水军比呢?横海校尉属下有三千水军,大小船舰上百,相比之下如何?”司马懿继续饶有兴致的问道。

关羽思索了一下,这次他途径东莱,见到过停泊在蓬莱港的水军,心里也有过一番对比:“东莱的水军都是旧船居多,浮海至辽东尚可,去乐浪也还勉强,但若要往海深处,恐不及侯官所造海船能搏击风浪。”

“原来如此,我明白了。”司马懿满意的点点头,举杯对关羽谢道:“晚辈不习舟船,多有询问,谢府君解惑。”

关羽摆手表示无妨,这一次他能从日渐无事的会稽调至频战多功的幽州,有大半是出自尚书左仆射刘备的举荐,以及右将军徐晃的力挺。故主、故友都给了他一次立功的机会,关羽本人对此行也是信心满满。

张肃忍不住问起道:“中郎将问这个是何缘故?”

偏将军太史慈因功转拜平胡将军,驻兵玄菟,将与司马懿一起共同对高句丽、扶余等国进行用兵,之而几乎已是半公开的秘密。张肃想到关羽可能会在攻打扶余、高句丽,治理苍海郡一事上起到作用,至于海船,朝廷总不会派水军绕道苍海吧?

且不说没这个必要,以往可从没有海路去过高句丽后方呢。

司马懿意不在此,他简单的解释了一下:“我是在想,国家兴造海舟的用意,今日一见诸君蹈海而来,又见娄府君将赴辰郡,我心里才算猜到一二。”

“是什么?”众人忙问道。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