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奈,清军依恃城墙,又有兵力、城墙上的优势,太平军无功而返。是役,秦日纲的大黄旗也被清军缴获,令洪秀全、杨秀清大发雷霆。
太平军此次攻城失利,对太平军士气打击很大。从萧朝贵的先锋军算起,太平军在长沙城下顿足不前已经八十天了。全军士卒疲惫,士气低落。
洪杨二人明白,长沙城是夺不下了,必须抓紧时间撤军了。
出乎吴捷意料的是,洪秀二人说撤就撤,白天还在攻城,晚上就要撤军。军令之快,动作之迅速,实非清军可比。
撤军之前,洪杨二人为鼓舞士气,特意召集众将,给很多大将升了官。
中军帐内,洪秀全亲自主持授职仪式。他虽已在一年前称王,但在长沙城下,洪秀全才正式颁制了太平天国的玉玺,设置了诏书衙,这才有点皇帝样了。因此,此次授职也显得格外隆重。
洪秀全身着龙袍,对着下首众将说道:“诸位,今天召集大家过来,主要是两件事,一是为部分功臣宿将授职,二是部署撤军事宜。陈承镕,你先念一下授职诏书。”
一个年近四十的中年人走了出来。陈承镕侍卫打扮,深得洪杨两人信任。他虽官职不高,却可直达天听,在太平军中炙手可热。
众将屏气凝神,仔细听陈承镕念诏,生怕错过自己的名字。这一次,洪杨二人确实为不少功臣升了官。
如陈承镕擢升为伸后正侍卫,赖汉英擢升为殿右四指挥,林凤祥升为土官正将军,李开芳升为金官正将军,曾水源升为伸后副侍卫……
在众将欢欣鼓舞之际,罗大纲和吴捷二人却十分失落。
擢升官职的名单里并无二人!不仅吴捷没有升官,就连罗大纲这样功勋卓著的大将也没有长官。
当初,在茶陵州时,杨秀清分明允诺升罗大纲为将军的。为此,罗大纲在长沙打仗格外卖力。如今,竟连个破官都舍不得给!
吴捷瞄了一眼罗大纲,发现罗大纲满脸的不服气。他已经五十岁了,在一群年轻的太平军大将中十分扎眼。
罗大纲在此次长沙之战中劳苦功高。太平军主力未到长沙时,他还总理过前军,做过李开芳、林凤祥、曾水源的上司。如今,李开芳等二十多岁的小年轻都成了将军,他却仍是总制,以后还怎么混?
就因罗大纲和自己不是出身于广西老兄弟,洪杨二人就不升他们的官?吴捷不服,罗大纲更不服!
不过,吴捷转念一想,自己还在茶陵州时,杨秀清已经升自己为监军了。现在,自己已经领有一军。这一军两千人,全都是自己一兵一卒招募来的。再看军官,副帅以下卒长以上,全都是自己的心腹,全都对自己忠心耿耿。
哼,就算洪杨二人有异心,想夺走自己的军权,不管他们换谁统领这支吴家军,都别想让吴家军跟着他走!
倒是罗大纲,不给他升官,确实说不过去。罗大纲之功劳,别说诸将比不上,就连北王韦昌辉都比不上。
然而,但凡创业,为人主者,总归要优先选用自己亲近的人。譬如老乡、亲戚、发小等,皆是可信任、可亲近之人。汉高祖刘邦的功臣宿将多为沛县人,明太祖朱元璋的功臣宿将多为淮西人,道理皆在于此。
太平军起于广西,骨干都是广西人,洪秀全、杨秀清当然要优先任用这些广西老兄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