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常云清高呼“天佑我军,诛杀叛贼!”指挥着全军,下达了冲锋的命令。
其实这声巨响,让后世一个小孩子来看,也知道是爆炸。甚至稍微懂一点的,便明白是黑火药爆炸。
黑火药在唐朝后期发明,在宋朝时便广泛应用于军事上,不过随着tnt的发明,后世已经不再使用了。
但是黑火药的制作、配比等数据,在后世反而很常见。因为他总是出现在高中的化学试题中,还让你亲自去求。方程式黄明远会写,代入算一下,就能得出一个比较准确的配比。差不多是74.64的硝,11.85的硫和13.51的木炭。
磨碎之后,充分混合,最好加点鸡蛋清,做成颗粒。
当然古代的黑火药和近代的黑火药,不看原理,完全是两个东西。即使你有最准确的配比,但是没有蒸汽压紧、机械制粒和磨光工艺等近代工业基础,也是造不出近代那种水平的黑火药,这玩意又不是糖炒栗子。
但有准确的配方,通过手工磨制、混合、压紧,虽然有些粗糙,但已经满足现在的需求了。
黄明远又不是打一场炮战,他就是用黑火药来炸个城门而已。
实际上黄明远早就发明了这种黑火药,但从来没有拿出来过。甚至之前河北、河东、关中三场大战,他都没有拿出来使用。
一是没必要,隋乱之前,只要拿出来用,秘密就瞒不住,肯定得上交给国家。而给了杨广,相当于给了天下人,到时候还有什么技术优势。
二是火药终究是辅助技术,属于奇招,但不能当成依仗,否则必为其反噬。
这一点明朝最有发言权。明军和清军交战,不是火铳不利,也不是大炮不猛,而是军队不敢肉搏。清军骑兵只要躲过明军第一轮射击,剩下的就是屠杀。
未来的战争,火药要成为主流还要走很远的路,不能顾此失彼。
(最重要的,技术碾压,就没法写了。)
而现在天下已定,通过使用火药,既可以加速战争的结束,又能试验火药的强度,方便改进,一举两得。
当然大炮是没法发明的,金属的冶炼程度实在达不到。但如何使用黑火药,太平军的土营最有发言权。
历史上太平军利用杨秀清领导的烧炭工,组建了一支土营,每次攻城,这群人便选择土质疏松地点用来挖掘地道,同时会敲锣打鼓以分散清军注意力,让土营士兵得以顺利挖掘。土营先在离城数里之外挖掘一大洞,然后边挖边树立硬木支撑洞顶防止坍塌,一直挖到城墙根下。然后土营会在空棺内填满炸药,运送到地道尽头。同时在地道一路铺满稻草,顺便将火药或者引线置于其上,等到夜间降临,则点火攻城。
如此攻城,无往不利。
黄明远自是也依照土营逐渐了一支同样的军队。
不过今日时间紧,偃师城又是夯土城,远不如后世的砖城坚固,所以直接在城门处爆破了。
对于隋军来说,当城门打开之后,城中的守军便不再是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