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道宗考虑的唐俭也都考虑了,甚至比对方还多。
这一仗若是打胜了固然是使得军心大振。但若是打败了,就是一蹶不振了。
隋军能赌得起,唐军赌不起。
唐俭把希望都寄托在李世民身上。只要李世民在长林击败正面的隋军,再回援江陵,一切问题都将解决。
最后二人谁也说服不了谁,还是李道宗强自决定。虽然唐俭是总负责,甚至很多时候是下决心的那个人,但李道宗毕竟是实际上的主将,军队归他管。
为了守城,李道宗只集中了一千五百精锐。到了夜间,便打开东门,直奔隋军的东线大营而去。
之所以选择东门,也是李道宗考虑良久之事。想打个胜仗,又兵力不足,也就只有捏软柿子了。
也是隋军多日连战连胜,心中倦怠。或许也因为周绍则、雷长颍二部的战斗力不足,所以东线大营的隋军防御很是松散。
李道宗此番出击,异常顺利,其军势如破竹,连破三处隋军营寨,烧毁了隋军在东门外设置的栅栏,歼敌数千,然后从容返回城中。
等陈克敌率援军赶到东面营寨,便只见到一片的狼藉与尸体。
整个东线大营被烧毁了一大半,哀鸿遍野,惨不忍睹,连周绍则都受了伤。
此番兵败,着实不应该。不仅仅是三军将士,就连陈克敌本人,亦被多日来的连战连捷蒙蔽了双眼,失去了危机意识。
陈克敌后悔自己有些过于托大了,妄图以一军之力攻破江陵,现在看来,这完全不现实。
李道宗这一战如同一记响亮的耳光告诉隋军,城中的唐军不是一群无处可逃的鹌鹑,而是一群有战斗力的精锐之师。
而唐军亦如一群恶狼一般,随时准备从隋军的身上咬下一块肉。
陈克敌犹豫一番,最终决定将周绍则、雷长颍二残部调到西面防线,放弃东面大营。毕竟隋军兵力本就不多,再多处分兵,就更容易为唐军所击破了。
而且接下来隋军的主要目标,得从破城变成防止唐军突围了。
陈克敌的指挥水平绝对是天赋级别的,这一点连黄明远都赞不绝口。单论军事能力和天赋,年青一代中,李世民、陈克敌、苏烈三人是顶峰,光是现在都有95+的能力,缺少的只是经验,这点黄维扬是远不及的。
所以陈克敌放弃了攻城,而是以困为主。在兵力充足的情况下,立刻便打得得心应手起来。
不管唐军想怎么打,陈克敌就坚持一点,扼死江陵西侧和长江。至于东面、北面,你唐军就是全军突围他也不管,有本事你就走。
但江陵东面是大湖,北面有张俭的游骑,陈克敌就是让开两侧有什么用。毕竟西面和长江才是江陵的生命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