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九章 年号与国都

作者:鸣奇 加入书签推荐本书

至于信都,其实支持者不少,而且他是临时首都,又在河北腹地。关东世家挺希望新朝将首都建在此处。

但信都有一个最大的问题,他四面无险,而河北又太大,一旦生乱,旦夕之间,便可至信都城下。

最后还是决定以洛阳为国都。

洛阳者,天下之中州也,天然的国都之选。而且洛阳位于河北、河东、河南、关中交汇处,也是各家实力的一个平衡点。

王世充在洛阳一年多,把洛阳城内和周边百姓迁的七七八八,差不多干净了。一座空城,就等着黄明远进入。

于是遂定洛阳为都。

自隋之前,基本上为两都制,长安和洛阳,一为首都,一为陪都。既定洛阳为都,那长安便是陪都了。

这时黄明襄站出来说道:“我大明疆域,北道北海,南达天南,东抵东洋,西至葱岭,其地广万里,自古未有如此广阔之疆域。譬如从洛阳经胡逗洲至南涯郡,万里亦不能至也。边地遥远,信息不畅,一旦出事,等朝廷的谕令到达,怕是万事皆休,所以区区两都,已不足为我大明疆域管理。昔汉设五都,而魏亦袭之。之后诸国,皆因疆域太小,才不延此策。而我大明,当延五都旧制,另设三都,以便管理。”

其余诸人,也赞同此策,盖因多设陪都,便能增加官职,同时提升城市地位。

最终丹阳郡升格为江宁府,为东京;南海郡升格为南海府,为南京;而涿郡升格为顺天府,为北京。

京者,为某一个城市中“最高”或“顶尖”的意思;都者,为国家“社稷”所在的地方。

正所谓“绝高为之京”!“天子所宫曰都”!

虽然长安、洛阳不同时间在“京”和“都”上来回摇摆,至少在隋朝开始,杨广将洛阳定为东都,长安为西京,都就压过了京。

所以为区别于新设的三京,定洛阳为首都,长安为陪都。

很多细心之人立刻发现,还缺一个西京,只是不知道黄明远到底要定那里。

黄明远其实也不知道最后定那里,中华往西,实在是太遥远了。

丹阳、南海、涿郡三地,之所以成为三京,不是他们城市多大,人口多丰,只是因为他们在边边角角,便于管理地方。

但此三地设京,不服者就太多了。

尤其是南海郡,大部分人一辈子都没到过,唯一的印象就是往南再往南,这样的地方,凭什么为京。

为此众人都快吵翻了。比如太原争北京,鲁郡、江都争东京,南郡争南京,那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为了平息争端,黄明远便将信都郡升格为信都府,太原郡升格为太原府,陈留郡升格为开封府,江都郡升格为江都府,南郡升格为江陵府,鲁郡升格为承天府。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