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0章 出将入相

作者:木子蓝色 加入书签推荐本书

文秉也不由的道,他今年四十,也就比文安之年纪轻岁而已,当初崇祯朝在京时,他们俩以同族兄弟相称,关系也很好,文秉长于诗赋,擅长史学,这几年已经写了好几本书。

“直接整个内阁更换,确实过于惊人,不太可能吧?”

说着,文安之次子文逢吉冲了进来。

“宣麻拜相,宣麻拜相了。”

唐宋故例,拜相命将,用黄、白麻纸写诏书公布于朝,称为宣麻。

宣麻向来便是读书人最高追求。

北宋蔡京被贬后,曾做过一首词,

金殿五曾拜相,

玉堂十度宣麻,

追昔往日谩繁华,

到此翻成梦话。

唐宋时,草拟诏书的是翰林学士,甚至还特设翰林学士承旨,而到了明朝,因废丞相,国事繁杂,皇帝处置不过来,于是设殿阁大学士,从翰林官内选人充之,为皇帝私人秘书,定为五品。

内阁以低秩摄高职,防止翰林弄权。

永乐起,内阁权渐重,到宣德时已经上升为,至成化弘治之际,已经成为朝廷代表。

永乐初设内阁时,其实皇帝牢牢握着决策权,只是给内阁议政权,而六部握有行政权,地方三司,直接对六部负责。

内阁最初是从翰林出来的,所以就算到了明末时,内阁大学士们,依然还在翰林院有自己的办公桌,哪怕他们从不去那里办公,依然留有一席之地。

内阁出于翰林院,但几乎尽夺翰林之权。

比如草拟诏书,原本就是翰林学士的职责,但后来都归于内阁。

不过要真说起来,翰林草诏是从唐代起,而唐代最开始草诏之权是归中书舍人的,后来唐朝皇帝设翰林学士草拟内诏,中书会人草外诏,以分权。

慢慢的,翰林学士尽掌草诏大权。

而到明代,却又由内阁夺翰林草诏之权。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