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说隋唐时,官方放贷的公廨钱利息高达月息五分甚至八分,也有强制摊派给富人去放贷的做法,但这确实是害民了。
凭白接个贷款背笔利息,坑爹啊。
北宋搞了一千多万贯本钱放贷,一年利息两百多万贯,到熙年六年时,天下六成的农户都被放了青苗贷,总额两千二百多万本,利息四百多万,强行借钱赚利息,所以司马光盯着这点勐烈抨击王安石。
后来甚至出现形势户和官吏勾结,冒领青苗钱,再转拿来放贷给百姓收高利的情况。
本来是个好政策,百姓苦高利贷久矣,青黄不接的时候,被大户豪强趁机高利贷剥削,确实困苦。
朝廷的这个贷,利息仅豪强放贷的一半,利民。
可朝廷最后摊派给不需要的百姓,这就明显加重百姓负担了。
本来青黄不接的时候,勒勒裤腰带勉强能过去,结果突然砸笔贷款,二分的利息,反而过不下去了。
朱以海的这个常平广惠银行,里面的这个青苗贷和广惠贷,都是惠农低息贷款,年息百分之十,月利不到一分,只有八厘三。最关键的是,没有强制摊派这种怪事。
这个利息不高。
朝廷规定是高利贷月利不过三分,所以许多当铺、钱庄放贷,都是直接三分拉满,年利百分之三十六。许多当铺甚至放的还都是短期贷,实际负担更重。
民间不少偷偷放高利贷的,月利五分、八分普遍现象,折合年利百分之六十和百分之九十六,甚至还要搞点九出十三归这种玩意,还有搞短贷,然后几个月一转票,利滚利的。
一般放贷,京城普遍三分月利,地方两分五。
所以朝廷搞青苗贷、广惠贷这助农贷才月利一分,那是放多少亏多少,朝廷对放贷可是审核非常严格的,必须得防止有非农民套用国家低息助农贷款,甚至套出来再去转放贷牟利。
哪还会强迫摊派。
甚至这个贷既有身份限制,也一样有数额限制的,贷不了太多,也就是救救急。
晚上。
朱以海与两个皇子同睡一榻。
“父皇为何这么关注这些小事,鞑子正要集结关中湖北人马,要在南阳跟我们大战,父皇不是更应当关注这些吗?”
朱以海笑笑,“你们知道何为三农吗?农村农民农业,是为三农也。你们又知道何为战争?”
他自己接话,“战争是政治的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