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蛮地,这个知府可不好当。
“让码头小心一些,这些部件可不能弄坏,要不然从青岛再补运到吉林船厂,可非常麻烦,咱们可耽误不起。”
身为新船队主将的吕一成让他放心,他上岸后亲自找到码头的官员交涉,拿出了兵部的公文,让他们小心搬运这些货物。
看到兵部公文,码头官员立即上报到最高管事官员,那边也早得到通知,见公文赶紧去调已经待命的内河船队过来转运货物。
严树勋没空跟码头官员多客套,全程盯着这些货物。
等看着全部转运上船,且没有损坏,才松了口气。
“下官已经安排了接风宴席······”
“非是某推辞,实是差事要紧,片刻耽误不得,多谢一番心意了。”身为大学士之子的严树勋对这次外任很上心,虽然勋戚子弟,又在皇帝身边行走历练几年,但知道什么是重什么是轻。
当即与吕一成押着船队出发,沿辽河而上。
辽河航运挺顺畅,虽是逆水,可只要七八天就能抵达,日行百里。一路上,到处都是南下北上的帆船,这些船不算大,普遍是载一万斤到两万只的木船。
船上的船老大告诉严树勋,因为朝廷大力经营辽东,现在辽河就成了最重要的交通线,从营口到开原八百里水道上,往来有八千条船。
“太夸张了点吧,八千条?”
“差不多就这数,一点不夸张,现在这辽东每天多少移民过来,他们大多是从海上过来,在旅顺、营口和凌口几处登陆,往内陆去辽河是最便捷的,这运粮的运牲口运布的,运移民,运屯兵、驿兵,运驻军的,几十年也没这么热闹过啊。
你看看营口的热闹就知道了,那些高楼一样的大海船停了多少,过来运货的内河船又有多少,一片一片的,码头上多少扛活赚钱的,修了多少货栈客栈啊,不说别的,仅是那青楼都上百家啊。”
严树勋是浙西嘉兴人,江南富庶,运河、太湖、大海,对船也是极熟悉的,一条船能装多少他一眼能看的出来,虽然这些辽河上的船不大,但数量确实多。
当他们路过牛庄的时候,也进码头检查登记,报税交钱,顺便吃饭买菜补给,牛庄的船也是跟营口一样挤的满满当当的。
这里三河交岔,不过港口不深,所以大海船进不来,都在营口。严树勋估计这没一千条船,也得有几百条,不过码头管理的很整齐,进进出出有条不紊,甚至码头有专门的税警营、税务厅的官员们,倒也没乱收税。
在牛庄码头休整一番,便继续开船。
好在这趟顺风,船老大说要是不顺风,可能得跑上半个月,顺风七八天就行了。
八天后,他们跑完了八百里水路,抵达了开原的老米湾,这里曾是大明的辽海卫。
开原西面大小清河还设了广顺、镇北二关,老米湾在辽海卫西面,北面就是辽河上的新安关,这块明初的北面突出部,三面都是关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