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1章 皇帝这几个意思?

作者:金刀老炎 加入书签推荐本书

赵大山不由暗自庆幸,当天没冲动,还好没站出来多话,不然就是他要被天下口诛笔伐。

其实‘唐土柿机辰’的文章大部份读书人还是认同的,但大伙不认同黄道周和丁毅的对话,但又不好说丁毅不对,黄道周不对,只能抓着‘唐土柿机辰’来做文章。

丁毅没想到自己小试牛刀,就好像捅了马蜂窝一样。

他当天先说永不加赋,再说无为而治,就是想让天下人更多的议论永不加赋,没想到,大伙现在不管永不加赋这几个字,都抓着无为而治做文章。

要破除这种愚昧而落后的思想,从长远来看,必须要开启民智,远离儒家理学。

仁德二年的科举同样定在六月,丁毅决定再次消减儒家理学在科举中的比重。

而且理由挺充分的,去年全国征招了三四万官吏,今年到退休年龄的也不多,只有因贪腐被抓起来一部份,所以录取儒理学的人数大幅下降,所以大部份职位都是技术性官员,对儒家理学要求不高。

今年全国还要征招两万左右。

于此同时,丁毅非要把这件事尽快的办下去,靠开启民智,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十年二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办到。

但等到几十年后,现在的这些大乾文武们,恐怕也习惯了大明朝的勋贵生活,到时都要反对。

所以丁毅决定下狠手。

他下狠手还是有底气的,经过仁德元年和仁德二年的两次科举,天下的官员激增了四万多,几乎八成以上都是丁毅培养的人考中。

丁毅倒不信现在他还控制不住天下,倒要看看,有多少官吏还有着前朝的思想。

亿兆百姓的愚昧,丁毅现在还无法娇正,但是官员的愚昧,他可以狠狠的扭转过来,实在扭转不过来,那就换个官员。

仁德二年六月,大乾有两件大事。

一是第二次科举中进一步消减儒家理学在科举中和比重,很多前明的读书人已经发现没什么官位可以让他们报名参考的。

现在只有在大乾皇家学校上过学的才能报考大部份职位,要不然就要有一技之长。

而这一技之长,决不是读书写字吟诗做画。

以前文人的标配,一手好的毛笔字,会作诗,能画画,在大乾毫无作用。

看起来好像朝廷在针对读书人,可丁毅同时在全国开设学校,鼓励所有适龄小孩读书识字。

现在大乾识字的比前明可多多了。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