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有这么多人罢考?”
天启因而不由得问起了礼部尚书陈子壮。
陈子壮不得不如实回道:“会试报名的的确少了许多,看样子,要想让天下人一下子从重视伦理秩序转到文明秩序上来还很难,许多人的观念还是停留在宁礼不下本国庶民也不能丧礼于外夷的层次,而不愿意承认所谓的同文同种即同胞的民族之思想。”
吏部尚书袁可立这时颇为忧虑地道:“眼下大明开边甚多,需要的官员数量与日俱增,一旦愿意入仕的士子数量不足,恐影响朝廷对外转移内患的方略!”
天启听后点了点头。
而张贵这时则说道:“不管这样的人有多少。反正现实是大明不缺做官的读书人。前元只允许让汉人做左官,尚有不少士子腆着脸地游于权贵之门求官,何况如今呢?所以,以臣之见,也不必管有多少人罢考,朝廷这边继续举行考试就是,实在不行就把录取比例扩大,增加录取名额,一届录取进士直接增加到六百名,乃至八百名,还可以把三年一次变成一年一次,如此即便大部分士子都不愿意再做官,但哪怕只有一万士子想做官,也能满足朝廷对官僚的需求量。”
天启听后道:“这个办法好,名为示恩,实则是在以名利折其腰!就这么办,礼部部议一下,增加多少名额,然后把题本奏上来,待票拟批红后,就立即颁于天下!”
“遵旨!”
很快,礼部就部议出来,请朝廷将科举改成两年一次,且每次录取五百名。
本来张贵就是想将科举暂时改成两年一次,每次录取五百名左右的,如此比较符合眼下大明开边时所增加的官僚需求量。
但张贵知道文官们其实不怎么愿意让年轻的读书人轻易做官,进而获得和自己平起平坐的地位,甚至巴不得车门焊死,也就故意先把科举扩大名额和举办频率提得更夸张一些,这样文官们也就会折中一下,建言科举改为两年一次,每次进士名额增加到五百名左右,而达到张贵真正的目的。
不过,饶是如此,在科举进士名额增加乃至改为两年一次的旨意颁布后,还是在士林间引起了巨大反笑。
“此事,诸位仁兄怎么看?”
决定罢考的儒生张溥这时就因为这扩增科举进士名额的诏旨而问起了其他要罢考的儒生们。
“皇恩浩荡啊!”
而这时,曹本荣先跪在了地上,长叹了一声,接着就朝北而叩拜起来:“吾皇万岁!”
张溥等颇为意外地看向了曹本荣。
曹本荣则在这时走到外面喊道:“船家麻烦靠岸,吾要回京继续参考,以报吾皇恩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