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启问道。
张贵道:“回陛下,这种为能够做开国勋臣、永葆富贵,而不惜认异族为主的人不在少数!”
“如正统年间的喜宁。”
“李永芳这种人也不算特例。”
“以臣之见,皆在于眼下正统之学,于忠孝之教有余,但于民族教育不足。”
“人人都知道忠君尽孝,这里面尽孝倒是可以明确,无非尽孝于父母,但忠君呢?”
“关键是认谁为君?李永芳等人为谋求富贵,不惜任奴酋为君,故才有这种情况出现!”
“但如果加强民族教育,使人人知道只能认本族之君为君,那即便对朝廷不满,对陛下不满,也断不会弃君又弃国。”
“即便有李永芳这种人,还是为自己的富贵认胡人为君,那天下人就可以断定李永芳这种不是真正的忠君,因为他忠的君根本不算是本民族的君!就可以让更多人从道义上否定他!”
“而现在,天下人还没有这种民族意识,所以,如果李永芳说他已认奴酋为君,忠于奴酋努尔哈赤,不违背忠道,而天下人只怕并无觉得不对者。甚至会有人同情李永芳,觉得是朝廷先对不起他!”
“民族。”
天启沉吟片刻后,猛地站起身来,看向张贵,一脸严肃地问道:“照你的意思,如果不加以警惕的话,像李永芳这样的人会很多?”
张贵点头:“尤其是国家衰败之时。陛下,两宋灭亡时,投金投元的还少吗,尤其是灭南宋的还就是汉人。”
“可见,只有忠君之念而忠于民族之意识者,会很容易觉得自己忠于异族之君也是忠君,也是循正道。”
“那这样的话,是不是每个汉人都可以为了自己的利益选择君主,进而背叛自己的民族?”
“这真是一件可怕的事,得让制策司注意到这个。”
天启说道。
张贵道:“陛下圣明!有民族之意识,就能有同胞之意识,如此也能使本族之民少些内斗,多些精诚团结,而能一直对外,使外患不足惧,内忧无处生。则国家也能更强盛!”
幸好天启不是异族皇帝,对于张贵的说话,也就很赞同,而道:“也就是说,李永芳不仅仅是叛君,还背叛了民族!是故,他已犯汉奸之罪!”
“陛下圣明。”
“那照这么说,秦良玉这些非我汉家之人,但又忠于朝廷,怎么看待,难不成要对其存有戒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