岛津家军队细细一分的话,就会是很多人的私军。所以岛津家虽然人数众多,但是承受伤亡的能力,是远远不如大明的。岛津家中层将领都是各自有石高有私军的家老家臣,他们带队冲杀,如果自己死了,他们的地位很难一下子被替代,即便是能够有替代,但是如果连续死上两三个,就彻底没有替补了。
整个组织架构就处于崩盘的状态。
而明军死多少。按规定替补就行了。当然了新替补的或许远远不如之前的军官。甚至不合格。但是连续战死数任主官的时候,就没有那么多要求了。甚至即便有千户的官职,干得也是百户的活。
军中就这么多人了。
如果岛津家能够按照大明的军制重新编组,今日之战,胜负难说。当然还有明军的优势,那就是火器,一战下来,大多数火铳都不能用了。
要知道,周梦臣对火器的要求,从来是性能可以不好,射程可以短一点,重量可以重一点,但一定要皮实。几乎到了你只要不将枪管之中塞满火药,硬要将他引爆之外,很少有炸膛的。
更不要说手榴弹了。
虽然吴惟忠还没有清点,但是他估计出发时候近三万枚手榴弹,而今不剩下多少了。能留下一两千枚就不错了。这手榴弹在战事之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没有这手榴弹。不知道要死伤多少人将士。
甚至会输掉这一战。
毕竟,义乌将士虽然顽强,但是人毕竟不是钢铁,战斗到最后一兵一卒,说起来容易,但是很多时候是做不到的,现代的军队都未必能做到。
更不要说这个是的军队了。
如果岛津家能持续攻势
明军未必不会有崩溃的时候,只是可惜,岛津家内部比明军更脆弱而已。
“这就是战胜于朝廷吧。”这是吴惟忠打过这一仗最深刻的体会。他没有想自己指挥若定,在人数远少于敌人的情况下,维持住了基本的方向,没有漏洞。更没有去想自己反扑时机拿捏的时机有多准,那时候大明将士,只要能喘气的都冲了下来,才有这辉煌的胜利。
他思考的反而是战胜背后的东西。
说明吴惟忠的思维层次,已经局限于战将这一层次了。渐渐地到了更高维度。
就在吴惟忠亲自查看伤员,检点伤亡人数的时候,数名骑兵从雾岛方向而来,却是戚继光派来的信使,大军还需要一阵子才能到达,派他们来这里看看情况。
在日本,骑兵是很稀奇的。即便是威名赫赫的武田赤备,真要细究起来,也不过尔尔,原因是日本马种问题。原生的日本马不好,与滇马相近。体型所限,根本没有什么战斗力。
东洋大马,那已经是明治维新之后的事情了。
如果不是因为乘船渡海不容易,有一队骑兵在日本战场之上,会发挥出很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