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里奇并不是大炮型球员,他的发球平均时速并不快,一发在180公里左右,二发就会掉到155公里左右。
发球整体实力,在新生代这一批年轻球员之中,应该已经落到中游偏下的位置,毕竟年轻球员人高马大,即使不是重炮,发球质量也一个赛过一个,渐渐已经成为基本配置了。
不过,球速不快并不意味着好欺负。
丘里奇的发球战术套路非常丰富,他比锦织圭聪明,通过落点和旋转的控制,增加自己发球的威胁性。
简单来说,丘里奇的发球落点选择非常精准,往往总是能够落在边边角角,而且线路组合也一直在变,尽可能避免被对手识破自己的发球战术,进而抢占先机,所以,丘里奇发球局的保发成功率高于锦织圭。
如此描述,是否有些耳熟?
高文在ncaa时期,就经常采用如此套路,在力量不足的情况下,通过落点形成控制,进而展开周旋。
从比分来看,丘里奇确实斗志昂扬,在自己的第二个发球局里——
“0:15”,随后就“15:15”。
“15:30”,紧接着“30:30”。
高文率先上手打开局面,拿到分数,但紧接着,丘里奇就通过发球调整,限制高文,进而抢攻得分。
一来一往,分数依旧纠缠。
比赛,才进入第三局,高文对丘里奇的发球套路还是缺少了解,预判并不准确,所以在发球和接发球环节,没有能够完全掌控局面。
不过,如果丘里奇认为高文就只有如此水准的话,那就太年轻太天真了。
一区。
一发,内角,发球时速只有170公里,但丘里奇要了一个非常刁钻的落点,几乎就砸在t点的位置上。
而且,落地之后带着强烈上旋,高高地反弹起来。
显然,这应该是丘里奇针对高文技术特点的一个发球设计:
一区内角,压制反手。
同时,故意将上旋拉起来,以至于高文没有办法在舒服的位置找到击球点,反手也就不能拉开进攻。
再加上高文没有侧身正手的习惯,这也进一步确保高文反手被迫在别扭的位置尝试击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