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集的对射使双方不断有人中弹倒在地上,虽然大队冲锋的日军因为队形过于密集,在对射过程中冲在前面的士兵不断中弹倒下,可因为人数众多,又清楚只有拼死一击才能逃出生天的境地,日军并没有因为同伴不断死去的惨叫声而有丝毫犹豫,甚至他们顾不得擦去溅到脸上的同伴鲜血,也顾不得中弹倒地还没死去的同伴的大声惨叫,只是毫不犹豫地踏上同伴的躯体,义无反顾地向前猛冲。
秦川这边的两哨清军,在和日军相距较远时,还打的有板有眼,可随着身边不断有人中弹,看着那大群的黑影疯狂地猛扑过来,密集的枪声顿时显得有些凌乱。好在日军并不是想要冲进他们的阵地杀光他们,而是一心想着要夺路逃出包围,只是对着路口猛冲过来。
不知什么时候,月亮从云层中露出来,清冷的月光照在江岸上,让双方的视线都好转起来,日军趁此机会,射击的更加准确,仁字营中弹的人数也越加多了起来。
转眼间,日军已经冲到离仁字营的防线五十多米的距离,已经有个别仁字营的士兵准备掉头逃走,秦川终于大声命令一直没有开枪的徐桐那一排人。
“手榴弹。”
随着秦川的喊声:“几十个黑乎乎东西从树丛里、山石后凌空飞出,在空中翻滚着落到疯狂冲锋的日军中间,瞬时间日军密集的队伍中就爆发出一团团火光和爆炸声。
手榴弹的爆炸声虽然远比不得炮弹爆炸的声音,可盐团的手榴弹都是在壳体内部预制了破片槽的,爆炸后产生的破片很均匀,在日军几乎人挨人的队伍中爆炸,杀伤效果并不比炮弹小多少,每一颗手榴弹横飞的锋利弹片,都会炸死炸伤十几个人日军。第一批四十来颗手榴弹爆炸后,立刻让日军死伤一大片。
这倒并不是盐团的手榴弹威力大得吓人,而是日军的队形实在是太密集了。
眼看着就要冲到路口,没想到清军竟然在这里还有几十门“小炮”,看着死伤一片的战友,没死的日军冲击队形不由一滞。就在这么一瞬间,又一批黑糊糊的东西又打着滚飞落到日军人群里。
随着“轰、轰、轰”一连串的爆炸声,被炸得血肉横飞的日军又死伤一片。
“打”
随着秦川的喊声,路口两侧六十多把驳壳枪突然射出一阵更加密集的弹雨,前面的日军大片大片中弹倒地。
徐桐的侦察排现在只有四十余人,可有一些是带着双枪的,这里面许多人驳壳枪玩的比秦川都要溜,虽然不敢说指哪打哪,可枪枪不脱靶还是都没问题的。五十多米的距离,正是驳壳枪的最佳射程,日军队形又十分密集,许多战士一个弹匣还没打完,日军就扔下一大片尸体潮水一样退了下去。
只是这时他们已经退无可退了,洛佩德和吴炳文已经带着仁字营的人从两侧冲过来,从三面把残余的日军围在爆炸区域外围。日军此时已经不再抱突出重围的心思,不管有枪没枪的日军都趴到江岸满是鹅卵石子的地面上,用他们手中的步枪,勉强和三面围上来的仁字营对射起来。
徐桐侦察排的人都是短枪,日军一退下去,就超出了他们手中驳壳枪的射程,此刻就只能眼巴巴看着仁字营和日军残余部队“噼、噼、啪、啪”地互相射击。
和日军一拉开距离,仁字营的人又安稳下来,射击也慢慢变得有序起来。
洛佩德、吴炳文两人带着几百人从两侧射来的子弹打得江岸上的日军抬不起头,被死死压在地面上。
日军掩蔽的江岸,比秦川他们这一边的地势稍低,是一个缓缓的斜坡,虽然坡度很小,二百米外依然比秦川这里低了不少,这让仁字营占了很大便宜,再加上他们手里的七发步枪,射击速度明显快于日军,居高临下的射击虽然准头不足,可在成排的弹雨里,日军不断有人被流弹击中。
本来秦川对于歼灭这一千余人的日军,并没报多大希望,只是想着尽可能多杀伤一些日军的有生力量,没想到战况如此顺利,现在看来,要想歼灭这股日军,只是时间问题。
虽然秦川在汉城和日军周旋了一个多月,可这样大规模的战斗还是第一次经历。对于日军的战斗力,他已有了充分的认识。
在秦川看来,日军虽然已经是一支完全西化的现代军队,可也是刚从旧军队中转变过来不久,这一时期的日军虽然训练相对有素,可还没有后世那么强烈的武士道精神,战斗意志并不是十分顽强。这也是为什么在甲午战争中,人数相等甚至还要少的清军,往往能和日军针锋相对进行作战,而几十年后,击败日军就能追着数千**乱跑的一个原因。当然,这也和日军的武器装备不是比清军精良有一定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