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这与‘养仁气’、‘养正气’有异曲同工之妙,自身道义乃引气入心的关键。
第二重名为‘通明见神’。
意思是‘心灵通达神明境地,照见诸般神奇’,要达到这个境界,就要儒学达‘正心境’。
第三重名为‘心神静虚’。
意思是‘心神一直恬淡平和,不被一切负面所惑’。
如佛家‘照见五蕴皆空’之心境,但心中存欲,保持真性情。
第四重名为‘我心如玉’。
此意与字意一样,心术养到这一步,君心就发生质变,不生一切肮脏污秽,蝇营狗苟。
养心如玉后,能直接从天地中悟道。
第五重名为‘七窍存神’。
养心如玉到最后,人心七窍逐个打开。
心中的道气将会化出‘神明之形’,就如书中经意精灵一般。存住它们在心窍,它们有灵智,能代掌心思。
待到心中七窍全部住入神明,便得古之圣贤的‘七巧玲珑心’。
届时合心窍七神七贤,可直接换取‘天心’,步入大儒境界!
司徒夫子驾鹤归天之前,便是这等心境。
他七窍神明可以脱壳而出,承载文光入书修学,替主人参悟学问。
其他还有诸多的妙用。
刘彦初闻这等境界,以为是仙法,方知古代圣贤之神聪。
第六重名为‘至人无己’。
只有境界之名,司徒夫子并没有在篇章中对其解意。
相君说:“此乃老师未尽之业,达到此等境界,大概就是诸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