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水利设施,是能够带动农业发展,增加粮食产量的。
倒是金陵城的东城区建设,属于纯粹的拉就业用的玩意,因为那就是一堆破房子,并不能促进生产。
因为东城区的建设规模比较大,带动的就业也非常庞大而已。
比如宫殿里的那些大量凋刻,这玩意需要大量手艺人去搞,如果是传统王朝的话,那么就是直接征召大量工匠服徭役了。
但是在大楚帝国不会这么干,大楚帝国工业部直接搞了一家石刻工厂以及一家木凋工厂,然后到处请人做工,采取的是临时雇佣制度。
甚至还是采取计件工资,极大的刺激了这些石刻或木凋工人们的工作热情,其工作效率让其他搞什么服徭役的王朝看了都得汗颜。
更关键的是,计件工资体系下的的产品成本支出,非但没有增加反而有所降低。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
计件工资,多劳多得,如果再来个末位淘汰,kpi考核……啧啧,妥妥的福报!
还好,大楚帝国诸多工厂里的管理人员,也就是那些工业部官员们,乃至民间里的那些士绅办的工厂主们,他们还没有搞什么末位淘汰,kpi考核……也不是不想搞,只是他们自己暂时还没想到这一茬……
而且目前所谓的计件工资下,临时雇用来的石匠和木匠,连底薪都没有……
你不干活还想拿钱?想的挺美的!
当然了,抛开这些怨天怨地的话,回到最开始的就业上,东城区的建设毫无疑问,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给相关产业以及周边民众提供了一定的额外收入。
只不过拉动作用还是不太明显,并且那些建筑后续也不能产生什么价值而已。
所以罗志学在东城区的建设上,投入一直都是扣扣索索的,但是用来投资各类水利设施的时候,往往很大方,稍微找个过得去的理由就会批准资金了。
其中投资最大的毫无疑问是洪泽湖大堤为核心的淮河-黄河治理工程,这玩意才是千秋万代的基础建设。
但是仅仅这样还不够,水利部的人沿着淮河以及黄河中下游进行了考察后,最终得出结论,光靠着各种防洪设施,很难彻底的解决江北地区洪涝泛滥的问题。
为此,水利部方面有人提议,是否可以通过提前规划和准备,等准备妥当后进行人工改道,让黄河北流?
他们这些人还递交上来了一份可行性报告,罗志学看了后觉得这事还真的有可行性,而且这玩意还得越早越好。
为啥,因为现在北方人少,并且之前还兵荒马乱,民众的接受能力也更好一些……整体迁移潜在河道周边的人口难度不大。
如果过上十几二十年,潜在河道周边人口肯定大幅度暴涨,并且保持安定生活多年后,你想要让他们再离开家乡迁移道安置地区去,那难度可大了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