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7章:京师拆迁,百年大计(求月票)

作者:执笔见春秋 加入书签推荐本书

隔行如隔山的话,在现在极为恰当。

每行每业,都是有自己的市语,不相通用,初一听去,甚至连何等语言都不清楚。

汉字一字多音,大明各地方言甚多,交流起来,也很是吃劲。

唯有淮西话,因陛下语之,当为学习之首。

这是从上往下的传递,陛下说这话,自然大臣们也得学这话,不然圣谕都聆听不清,岂不是自寻死路。

为京官者,首先第一步,就是要学习淮西话。

目前大明官办手工业轮班匠人,也已有六十二行之多,可见繁华。

手工业区在南京西南方,多为官府指定,使百工各有区肆。

匠人们也按行业分类而区。

居住地往往称作某某坊,如木作坊,织锦坊等等。

其中也跟地利多有干系,譬如染坊多布置在柳叶巷,船板巷这等靠近水源低端,方便使用。

另一个繁华地带,便就是商业区了。

京师铺户多非土著。

在这里生活的,一般为外地商人,规模产业较大,也有各种老乡会,商帮聚集。

不过现在嘛,整个商业区,大半为群英商会所占。

还有官吏富户区,风景区。

这些基本上都是达官贵人居所,秦淮西段,便就是了。

在这里与商业区相交之处,便就是朱英平安茶楼所在。

各种青楼妓馆林立,彰显富裕繁荣。

现在的京师,单单从图纸上看,已经是颇为臃肿,像是商业区及受工业区,店铺都已经开始挤压道理,一些小巷都难以通身。

以至于有些地方官府马车难过,最后朱元璋出具罚规:凡侵占街巷道路而起盖房屋者,杖六十,各令复旧。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