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出现了有的解释完全脱离了儒学的本意。
汉以前的儒家经典是包容百家,后来我们看到诸子百家都没落了,那是因为百家之人很多都加入了儒家。
因为儒家获得了帝王的认可,加入儒家的阵营才能够得到重用啊。
那个时候百家的思想还有知识却是没有断绝。
所以董书恒希望儒家能够从新走上海纳百川的道路上。
在新成立的书院中,不光是学生要接受新知识,就是原来那些研究经义的大儒们也要接受新知识的洗礼。
董书恒相信那些华夏国粹的传承者们,不会辜负自己的期望,他们一定会做出改变。
自古以来,儒家都是非常的功利的,他们为了迎合帝王统治的需要,曾经做了无数次改变。
那么他们就一定也会为了自己做出改变。
从八月到九月,董书恒一直奔波在两江下面的三省。跑遍了几乎所有小有名气的书院。
大部分的书院都愿意接受淮海军的改革。
因为董书恒承诺给他们办学经费的保障,承诺帮助他们建造新的学院建筑。
这就让那些老先生们无法拒绝了。原本,这些书院多是依靠私人的捐助以及收取束修来维持自身运转。
所以,他们一个个日子都过的紧巴巴的。
尤其是这几年南方大乱,很多书院都断了财源,连先生都要养不起了。这个时候董书恒找到他们完全是雪中送碳。
不要把古代的文人都看成是不知变通的老古董。
事实上他们都深刻理解“识时务者为俊杰”这句话的含义。
最后董书恒还组织了一批书院的代表前往淮海书院参观。见到了淮海书院的恢宏大气。
这些个书院代表一下子就炸了锅了,这样一座跟田园风光融合在一起又兼大气磅礴的书院,简直就是他们梦寐以求的。
而且如果有了官府的全额资助,那么他们的就算是官学了。
董书恒还保证只要他们按照淮海军的要求去培养人才,那么以后书院的学子毕业之后,淮海军会根据他们的能力安排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