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这个过程很复杂,双方经过了多轮的谈判,华夏在主权上寸步不让。刘青北甚至直接在谈判桌上放话。
“不交治权就收回租界。”接这样租界按照原来列强与清廷的约定,只是租给他们的土地进行商业活动。
当初满清划租界的时候,就是这么约定的。
但是后来这些列强利用清廷的懦弱和不作为,渐渐将租界经营成了殖民地的样子。
董书恒的意思是租界就是租块地给你用,怎么用还是主人说了算。什么时候租客还成了主人了呢?
华夏的警察局、法院以及政府的管委会进驻了租界。
董书恒也暂时无意取消租界,一方面为了暂时维系与英法之间脆弱的关系。另一方面也是为了保持沪上的开放性。
但是这不妨碍董书恒对租界进行改造。
董书恒顺势围绕着租界建立了一个大型的保税区。也可以说是包裹住英法租界的一个大型公共租界。
在这里所有与华夏建交的国家都可以进驻,只是大家都要遵守华夏的法律,就收华夏的管理,这里只是一个为大家商业活动提供便利的地方。
作为华夏一方,也不希望外贸活动被英法所垄断。
公共保税区建好之后,所有来华的商人都可以在保税区建立工厂,开办公司,只要遵守华夏的法律就可以了。
这自然是受到其他国家的欢迎。面对这种情况,英法也没有办法。他们也不能得罪所有的欧洲国家。
毕竟现在华夏没有限制他们的贸易活动,反而还扩大了华夏的对外贸易。
只是贸易规则的制定权现在转到了华夏的手中。
在保税区内,外国人开办的工厂,从外面输入原材料,向国外输出商品都是不需要关税的。
只有他们的商品要输入到华夏才得上交关税。
对于他们来说,实际上是减少了运输的成本。只是外国商品比华夏的商品还是多了一层关税。
在成本上华夏的商品还是更有优势,但是这种优势已经在缩小。
董书恒这么做,也是为华夏的制造业引入一条大鲶鱼。
不然华夏的工商业闭门造车,根本就没有对比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