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看到姜玉钦的手中还有材料,于是问道:“还有什么事情吗?”
姜玉钦犹豫了一下说道:“是这样的,这次嘤国人用风帆战舰到太平洋做破袭战,根据统计我们已经损失了十几艘商船。”
“有些受害人的家属被有心人纠集起来到新京告状,这件事情要不要让情报部去干预一下?”
“文轩,你觉得呢?”董书恒听到这个事情,心里有些不开心,但是脸上毫无表情。
“总统,我认为这个事情没有那么严重,无非是一群反战的道德先生,他们平时发声没有人理睬,现在想要另辟蹊径,吸引别人的眼球。但是现在民众都是对外扩张的受益人。他们就是再闹腾也不会有什么问题。”
“但是我们现在要是动用手段将这些声音给压下去的话,又要有人说咱们没有容人之量,闭塞言路了,反而不划算。”
董书恒点头,姜玉钦分析的很有道理。
这样一群在国内反对扩张的假道学先生一直存在。
董书恒在之前就没有怎么把他们当回事儿。
现在他同样不将这些人放在眼里。
董书恒自然清楚,无论什么时代,都做不到只有一个声音。
反对派总是存在的,这也算是矛盾的普遍性原理。
“可以,你能做出这样的论断,说明你已经在政治上成熟了。”
“那就让他们跳一跳吧,不过该做的事情,我们还是要做,你让内政部出面给苦主抚恤慰问。然后让海军部出面道歉,要做的诚恳一些。”
“军队与民众之间相当于是签署了保护契约。民众供养军队,军队保护民众,既然没有保护好,那么就应该承担责任。这一点无可厚非。”董书恒对姜玉钦交代道。
姜玉钦觉得董书恒这契约的说法似曾相识,好像是在一般本欧罗巴人写的书中看到过。
那时候,姜玉钦才刚刚到书院,图书馆中有不少这种欧罗巴人写的书。
出于好奇,姜玉钦就借了几本回去看。
一看之下,竟发现其中多是大逆不道之言。
细看之后,又感觉那些文字所讲述的似乎有些道理。
其中有些内容与华夏的“君臣共治”、“民贵君轻”等理念又有共通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