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八五章 年轻人,到偏远地区去

作者:独孤赏月 加入书签推荐本书

很多地方,尤其是乡村地区的学校都是用城隍庙、土地庙、或者是宗祠改建的。

老师也大部分是原本的私塾先生。

这些私塾先生的收入本来就不高。

不过现在复兴军管理的老师与以前满清时的早就不同。

董书恒从一开始就将官办学校的教书先生按照官员的模式来管理。

他们也有自己的评级方式,就跟那些技术工人一般,都有自己的晋级上升空间。

董书恒这是想打破几千年来,读书做官这样闭塞的循环。

读书人可以去搞科研,可以去教书,甚至可以去做技术工人,这些职业都有自己的上升渠道。

但是前提是要这些职业的收入要能够跟官员平齐。

以前的读书人为什么都奔着做官去,还不是因为官员的收入高,地位高,是特权阶层。

如果教书先生也能够得到与官员一样的特权和收入,那么这个职业才会吸引更多的读书人。

但是这一切都需要官府的投入。

“嗯,总统,那我先为那些一线的教书先生们感谢您了。”

“按照我们的做法,一个地方的学校一定是当地的地标建筑,至少要比官府的办公地点气派,要是这么算的话,这花费可是不少呢。”宁利文道,虽然董书恒这么说了,但是这件事情要是落实起来的代价太大,那么其他部门也可能会反对。

所以他才小心地提醒董书恒,其实他觉得学校没必要建那么好,结实耐用就好。

但是董书恒却一直坚持学校一定要是一个地方最好的公共建筑。

他说官员们可以随便找个遮风挡雨的地方办公,但是孩子们一定要在宽敞明亮的教室中读书。

通过这样的方式,官府要让全社会都明白教育下一代才是组重要的。

如果官府都不重视,那么普通的家庭会重视吗?

尤其是普通民众长期以来形成的固有思维,觉得只有读书种子才有必要送到学校读书。而自己家中的娃要是看起来不适合读书,那还不如趁早回家干活。

这种思想会延续很长一段时间。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