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余震瀚是豁出去了,把自己这些年为官的经验,以及受到的地方掣肘全部抖落出来了,让一旁的吴胜藻与宋瀚听得瑟瑟发抖。
“这就是寡人要打掉士绅把持乡村的权力,皇权不下乡这种事必须杜绝!”
“打掉士绅一样没有用,士绅有稳定的收入,顶多只是吃一些百姓投献的土地,用身份换取收益,真正垄断乡村的是宗族。
族长的话比皇帝的圣旨更管用,每一个乡村基本都是一个宗族的社会,尤其是一些古老的乡村,那更是多少年的坐地老户。
这些宗族通过与邻村的联姻形成了利益共同体,对村内的普通百姓压榨,对外对抗官府,甚至还建起寨墙、碉楼与官府对抗。
广东一地每年因为土客村庄争水发生的械斗不计其数,都是宗族之间互相争斗,就是官府都只能在中间和稀泥。”
郑经知道余震瀚讲的是实话,广东历史上大的战乱没有多少,所以人口繁衍速度很快,加之山多地少,又有不少北方的汉人衣冠南渡在广东扎根。
这些北方汉人就当地的百姓称作客家人,而广东本地人又被客家人称作土人,两方的争斗用一句话概括就是老户与新来户的争斗。
换了别人可能无法解决这个问题,可是在郑经这里根本就不是什么难题,百姓之所以依赖宗族,是因为离开宗族之后很难生存。
若是百姓发现不依靠宗族也能活的很好,谁还会在乎宗族族长的话,琼州府的那些苗黎山寨就是一个例子。
年轻人在工厂里找到收入稳定的工作,过上了比在山寨里好几倍的生活,谁若是让他们回到山寨继续被寨主剥削,他们会跟谁拼命。
广东也是如此,解决宗族最好的办法就是工业化转移农业人口,同时通过移民将多余的人口转移到南洋。
“土客矛盾也好、宗族问题也罢,究其原因还是百姓的生存资源太少,离开宗族的互助,无法生存。
若是官府能够为百姓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百姓就算不依附宗族也能好好生活,宗族还能对百姓有多大的影响。
土客矛盾更好解决,把愿意出海谋生的百姓移民到南洋,土地空闲出来,自然也就没有那么多争斗了。”
“把百姓移民到南洋,那地方上人口少了税收不就低了?”
“这就是要进行土地税收改革的原因啊!移民出去的都是失地的百姓,与其让他们留在广东佃租土地,不如让他们到南洋拥有自己的土地。
改革后的税收是以土地为基本单位征收赋税,不管是谁家里有几亩地那就征收几亩地的赋税,至于以前的人头税、食盐税等盘剥百姓的税收全部取消。”
余震瀚知道这郑氏的新政看来是蓄谋已久,已经把各个方面可能出现的矛盾都考虑到了,广东的士绅要要彻底的倒霉了。
这个郑氏的政治理想竟然跟自己这么的投契,若是郑氏真的能够在华夏将这样的新政推行下去,那么华夏的未来将会不可限量,这样的君主值得自己投效。
“延平王!不知老夫能够在广东的新政做些什么,老夫愿为广东百姓尽一些绵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