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州队先开球,6号主攻先发1号位,率先发球。
大力跳发,
1981年,世界杯亚洲区预选赛决赛,华夏对南朝鲜的第二局,一位来自闽省的名为徐震的主攻手,用他第一次亮相的独特发球方式在世界排球史上烙印上了属于他的印记,也烙印出了华夏一代排球人的印记。
从此后,跳发球正式走入人们的眼帘。
在随后的1981年世界杯赛中,华夏队与世界冠军前苏联队的比赛中,徐震的跳发球每每发出都让世界排坛震惊,前苏联队员包括很多其他对手国家球员,往往在球已经重重砸在场地上,甚至于砸在脸上时都毫无反应。
球速多快?力量多大?无数人分析、研究,但无论如何分析,有一点是肯定的,跳发球是引领世界排坛的超前技术。
将近20年时间过去了,世界排坛日新月异,跳发球技术也早已不是秘密,世界强队、国家队、地方队,跳发球也逐渐成为了强力攻手的标配。
就连现在,青年层次的比赛也逐渐变的不稀奇。
只是,不稀奇归不稀奇,真正要想发好、发出高质量却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技术细节、基本功、身体素质方面等等,需要考量的东西很多。
半跳、半高、高飘、跳旋、全大力等等,各种跳发的方式也不断衍生。
庐州队的第一个发球,就是一个直来直去的大力跳发。然而,这样的发球,力量和路线并不足以给蓬蠡队的接发球队员带来多少困扰。
此轮林幕是前排3号位,副攻李峰是4号位,主攻唐斌是2号位,接发球的站位上后排是卢伟和周庭,韩晨上提,这个球发的方向直接就打向了蓬蠡队最后排。
球打向了后右半场,场上的自由人卢伟抢先一步接了起来,虽然进入状态慢的毛病卢伟依然没解决,但这样的球他还是能起的。
一传平稳过渡,林幕从接发球站位上向网前移了一步,跳传的上手传推了一个4号位的平快,李峰早已到位,跳起扣出了蓬蠡队的第一个球。
在蓬蠡队的战术体系内,因为有林幕的存在,他们很少会纠结于主副攻换位的问题,哪怕是反轮的情况他们也很少会让主攻换位进攻。
至于二号位是否不顺手,4号位是否是主攻更不在他们的考虑范围。
他们更多时候打的是快,用多点的铺开进攻再用快速的传球来调动对方的防守关注。因此,他们之前比赛很多时候都让对方不知道该是盯人还是盯球。
盯球再启动,很容易跟不及,盯人更坏,正常都是两三个进攻点,如果全盯实在难为。
要知道,单人拦网不是时机和技术、运气都好的情况下,很难防好。
假如漏了没形成拦网,在男排比赛中,完全就是不设防一般。